文/天 乙
关于社群的概念解释很多,最主要的有基于地域性社会关系、抽象的思想关系、特殊的社会关系等等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社群的分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因而出现多种群体表述。美国社会学家埃班克列举了 40 种之多,萨姆纳的内群体与外群体、我群与他群,梅约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米德的参照群体与成员群体,库利等人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日本社会学会的基础群体与功能群体,安德烈耶娃的大群体与小群体,等等。根据群体产生的历史过程,也有人将其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和志缘群体等等。
从社群的本意上讲,基于地域性的、社区意义的社会关系作为社群的定义基础不能准确阐明社群的根本属性,因为社群这个概念最重要的在于表明一种主动而不是被动的社会关系,这个群体的形成,有可能是地域性的,但是更多的也是最有可能的是基于某种思想关联和价值关联的社会群体,如精神群体和情感群体等。
通过社群现象研究艺术、艺术家、艺术史甚至一个国家、种族的艺术形态都是很有意义的。把艺术放在社群范畴考察,社群的精神价值观与思想方式、行为模式等等将直接构成艺术的基础,也就是说,艺术家的观念与确定性精神实体,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对象,表现方法与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等等,实际上都是某种社群普遍意识的体现。无论倾心于山水自然和追求身心愉悦、兼顾玄虚而深邃的先验感悟的艺术家,还是站在独立立场直面现实桎梏高扬批判精神表达自由追求的艺术家,还是把艺术当做一种“活儿”而两眼紧盯市场风向或者主流神态的绘画技师,都是一个小社群同时也都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社群存在----除了艺术家,这些社群中同样有或大或小的社会群体因为观念与思想的一致(或接近)对这些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作品表示出共鸣、欣赏、支持的态度。因此,从宏观上说,艺术家总会有存在的社会空间,总会有价值表达的对象。
艺术家基于社群的一种普遍的集群形态是沙龙。艺术沙龙是艺术家基于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艺术思想形成的小社群,这种社群的成因除了人类共有的集群意识的原因之外,还在于人类寻求认同的本能。艺术沙龙最重要的功能是结成沙龙的精神实体被不断放大和不断加固,因为艺术沙龙成员的思想与艺术创作交流与相互影响之下,某种观念形态将更加清晰可鉴,更加完善与牢固。这种现象在艺术史上颇为显著。当然,艺术沙龙显然不包括中国官方的美术家协会之类的所谓社团组织,因为这些组织看起来似乎也具有某种明确的章程或者艺术主张,也表现为艺术家自愿加入,但是,它毕竟是官方出于自身价值准则并通过权力、财力等控制力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其成员必定需要官方认可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水准,这与社群的概念不是一回事。或者说,它是一种假性社群。
在艺术社群中,有一种社群看起来与艺术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与艺术毫不相关的假性社群,那就是建立在某种共同物质利益基础上的社群,因为构成这种利益群体的纽带是经济利益,与艺术思想丝毫没有关系,因此在这样的社群中,不可能呈现出明确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只有经济利益这个唯一的共同点,其所有主张包括所谓艺术主张,都会在维护其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出现,更多时候表现出牵强附会或者强词夺理甚至文化暴力倾向。这种社群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利益同盟式的假性社群,参与其中的有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拍卖机构甚至媒体。艺术利益同盟在中国艺术领域往往或多或少与权力或匪气结盟,以扩大和巩固其社群领地。在一些公共话语平台,经常可以看到定向贩卖或没有多少厘头的干瘪推广与无端追捧,甚至莫名其妙地夸大一些平庸的小技术、小技巧、小情趣,或者制造没有多少艺术思想含量的话题,展开相互争吵,达到共同的市场目的。尽管这种社群与艺术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它生长于艺术领域饼子啊艺术领域发挥作用,因而对艺术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就社会结构理论而言,艺术社群是构成某一特定历史截面的艺术形态的细胞,这种艺术社群现象既造成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造成了艺术争鸣这种伴随艺术历史的艺术现象。一方面,在社群内部,成员之间会针对共同的艺术主张发生建设性争论,这种争论无论出发点和争论的态度、方法都是善意的,富有建设性的,争论的结果不仅不会使艺术社群的思想根基发生动摇而且会加固这种思想根基,扩大社群的范围和规模。另一方面,社群之间的论争不可避免,这种论争一般说来是剧烈的、针锋相对的,争论的焦点往往不可调和,虽然一种主张的合理性并不能完全否定另一种主张的合理性,或者站在一种出发点所具有的合理性不能取代站在另一出发点所具有的合理性,但是,试图用自身拥有的思辨优势去“攻击”其他社群的思辨劣势,或者在维护自身思辨优势的同时反击其他社群的思辨劣势,奠定社群观念主张更加厚实的根基甚至以此扩大社群影响和社群的社会认同度,是任何社群所不可避免的行为。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史甚至可以看做是艺术社群沉淀的历史。艺术史上纷繁的艺术流派和艺术价值观,说到底就是不同艺术社群的艺术主张的集合,那些被艺术史记录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不过是艺术社群的最著名的代表和标志而已,恰如莫奈们诞生了莫奈。
艺术社群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建立起了艺术与社会、公众群体的联系。艺术社群本质上是一个包含了艺术沙龙在内的更加广阔的社会群体,主要表现在某个艺术小社群的艺术思想和观念甚至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特点所“征服”、影响、得到认同、引起共鸣的社会群体。因此,任何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想的作品都有一个认同、支持的群体,即使被大多数人理解为最落后甚至腐朽的艺术思想和作品,都有一个社会群体认同并接受它。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或者艺术沙龙的艺术家只不过是一个社群的组成部分,他们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这个社群的思想和观念甚至政治、经济、社会诉求。说艺术是前卫的、前沿的甚至革命性的,并不是整个艺术的结合体都具有这样的属性,而是其中一小部分具有真知灼见并且具有先锋意义的艺术形式的、美艺术,这个美,也并非仅仅视觉感受的、造成心理愉悦的美,而更深刻、更能发挥审美作用的美,必定是思想方式的美和观念形态的美,是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价值观等等造成的类似共鸣的精神反应的美。很多平庸的、并不超越常态的价值观的艺术作品,例如大量的反省文革的艺术作品和当下为数众多的所谓关注现实的作品,看起来具有显著的批判色彩和人文精神,对文革的政治狂热、毁灭人性以及荒谬绝伦大加抨击和剖析,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底层民众表现出某些人文关怀,但是,其思想的边界并未超越一般的、常态的对文革的否定,以及体制主流的所谓以人为本的思维定势,对否定文革这种态度的具体表现进行解剖和重新认知的作品非常罕见,对中国当下人性坐标和社会悲剧的深层背景的洞察的作品同样非常罕见。即便是这样并未超越普遍性甚至体制主流思想边界的作品,其实也有很大的社群支持度,这是社会思想程度所决定的。至于歌功颂德、趋炎附势的工具性的艺术作品,更有社群基础。
在艺术社群架构中,唯有基于市场的“艺术”社群和基于权力的“艺术”社群显得非常奇特。一般说来,这样的社群基础实际上与艺术关系不大,它是在利益纽带之下连结成的社群,虽然也存在艺术上的融合与离间,但是由于利益关系,艺术家之间以及相应的所谓“社群”之间是竞争关系,从纯粹的艺术社群意义上他们可能分属不同的艺术社群,但是由于利益关系,结成了新的利益同盟。这个利益社群,除了艺术家、批评家、拍卖商还有收藏家和经纪人等,这样的社群必定没有与艺术交易无关的社会公众群体。而基于权力的“艺术”社群一般指官方的艺术组织,往往不能用思想、观念纽带来解释,虽然其成员都集合于某种章程之下,比如中国美协和延伸到地方的各级美协。在权力至上的社会模式中,这个“社群”往往体现的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意味着其成员所得到权力认可的程度,说到底,这种社群的纽带依然是利益纽带。这种社群的特点是享受权力庇护的同时,艺术家需要放弃某些权力和某些艺术精神,进入“工具”范畴。
清楚了艺术的社群现象,就可以明白某些艺术现象,降低个人对艺术现象的期望值,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艺术家可以通过社群理论去关注自己所在的社群,从而丰富和强化自身艺术追求与艺术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