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现代艺术批评中的另类准则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5 16:18:16 | 文章来源: 沈语冰的博客

        注释:

[1] 本文是笔者为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沈语冰、刘凡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所写的“译后记”的第一、二部分。在对美国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施坦伯格作过一个简单的介绍后,本文着重分析了施坦伯格的图像学研究,是如何成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主义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对立面的。它的一个简明版本发表于《荣宝斋(当代艺术版)》,2010年第4期。而这个“译后记”的第三部分《图像学研究中的形式分析》,则以施坦伯格的名篇《阿尔及利亚女人与一般意义上的毕加索》为例,重点评论了施坦伯格关于图像的多重解释论,是如何将严谨的形式分析融入其图像志的主题研究之中的。

[2] Leo Steinberg, Other Criteria: Confrontations with Twentieth-Century Ar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p.23.

[3] 沈语冰:“译者导论”,载罗杰·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沈语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4] 对唐纳德·库斯比特和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批评观的介绍,以及本人对艺术批评的一般意义的论述,详见拙作《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1-12页。

[5] Leo Steinberg, Other Criteria, p.xxi.

[6] 均见《另类准则》2007年英文版封底。

[7] Ibid., p.vii.

[8] 比如,罗杰·弗莱晚年思想的一个基本课题,就是如何将形式主义的理念与主题内容结合起来。详见拙作《对形式主义的再认识:论罗杰·弗莱的晚年思想》,载《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并作为“译者导论”的一部分,收入罗杰·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沈语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9] Baudelaire, L’Aeuvre et la vie d’Eugene Delacroix, Paris, 1927, pp.27-28; Quoted from Leo Steinberg, Other Criteria, p.64.

[10] Roger Fry, Last Lectures, New York, 1939年,p.150; Quoted from Leo Steinberg, Other Criteria, pp.64-65.

[11] Clement Greenberg , “Picasso at Seventy-Five”, in Art and Culture, 1965, p.62;按:施坦伯格引文中的第一句Blue Period[蓝色时期],查格林伯格原文应为Pink Period[粉红时期],兹据格林伯格原文校改。中译文见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12] Leo Steinberg, Other Criteria, p.322.

[13] Ibid.

[14] Ibid., p.64.

[15] 参Erwin Panofsky,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9,并参看我在拙编《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美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对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论的评论。

[16] Irving Lavin, “Panofsky’s History of Art” in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Views from the Outside, Princeto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1995, p.6.

[17] Clement Greenberg, “Modernist Painting”, in Clement Greenberg,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Modernism with a Vengeance, ed., John O'Bria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pp.93—94.

[18] 我于2010年5月深圳召开的“格林伯格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简要地讨论过这场论战,并在拾掇旧作的基础上形成论文《格林伯格的双重遗产》,载《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

[19] 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绘画》一文有多个中译本,但除了个别译本尚算可信外,没有一个版本真正令人满意,更不必说没有一个版本将他的这则“后记”译出了。从后人对格林伯格的批评以及格林伯格的自我辩护来看,这则“后记”极其重要。笔者已将全文包括“后记”译出,并收入沈语冰编著《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美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 L. Steinberg, Other Criteria, pp.65-66.

[21] C. Greenberg, “Modernist Painting,” in C. Harrison & P. Wood (eds.), Art in Theory 1900-199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2, p.755.

[22] Ibid., p.756.

[23] Leo Steinberg, Other Criteria, p.69.

[24] 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罗杰·弗莱对笔触、书写及线条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的论述,详见我在2009年绍兴“兰亭论坛”上所作的《笔触的价值》的演讲文稿,载《美术焦点》,2010年第4期。

[25] Leo Steinberg, Other Criteria, p.70.

[26] Ibid., p.68.

[27] 我在《另类准则》中文版“译后记”的第三部分里,着重反思了当下十分时髦的“视觉文化研究”的局限,指出欧美的视觉文化研究,重新审视了视觉图像的生成、诠释、传播及其效应,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艺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的惯性。但也经常由于理论先行、政治正确等局限,将艺术品及一般视觉图像的意义简单化。例如,在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毕加索(Picasso, 1881-1973)有关女性裸体作品的评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一边倒地认为它们体现了毕加索作为“欧洲白种男人”对女性的凝视、压榨、剥削,甚至施虐、毁灭。然而,施坦伯格伟大的研究——他用了110页篇幅分析了毕加索的一幅画《阿尔及利亚女人》及其15张变体画;这构成了迄今为止艺术批评史上最冗长繁复、最巨细无遗、最挥霍无度的研究——却表明,毕加索大量女性裸体画的根本关切,是如何全方位地(即从正面、侧面和反面同时)再现人物形象,而不只是简单的色情冲动。亦可参看拙作《后视觉文化研究:列奥·施坦伯格与欧美艺术史的传统》,载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编《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