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写给中国的抽象艺术家们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02 17:54:15 | 文章来源: 张强的博客

文\张强

进入抽象艺术,实际上是在进行一个有关“心理考古”的过程。

于是,在进入这个具体的视觉地带之前,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一个词语学上的基本分辨。

抽象艺术、抽象性、抽象主义。

因为任何的命名行为,必然牵扯到一个概念的发生与观念的起源问题。

抽象艺术这个概念起源与命名,分别由俄国的视觉艺术家康定斯基和德国的艺术史家完成。

康定斯基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在《点、线、面》一书将这个视觉的世界进行还原性分解,它比塞尚仅仅将世界看作是几何体结构、立体主义将世界换算成立方块要极端的多。而当这些点、线、面飘扬在空中,支持它降落并铺洒在平面的画布上的时候,那股神秘的力量就是一种来自于古老编码的心理秩序。

而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一书中,则将历史上的抽象特征的视觉样式,予以了抽象性的考古性推论。这个历史的驱动力量是巨大的,它的说服力远远地大过将现实世界进行微观化、而得出抽象形式就是具象世界的最可靠支撑的结论。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抽象艺术”指的是一个包含了抽象性与抽象主义艺术的“非具象”形态。

而“抽象性”则是在具象世界中包含的“非具象”的因素,它包括了对自然、历史视觉资源形态的独立的关照。

“抽象主义”是一种自足的视觉形态,是以抽象这个概念为实践的理念与行为的观念。

实践“抽象艺术”,实际上是在践行一个有关心理探险的过程。

因为在这个心理的汪洋中,不知道淹没了多少个探险者。

聪明的中国人绝对不会对此进行任何形式的冒险,但是也绝对不会放弃这个极具诱惑力的领域。

因此,中国的视觉艺术最终选择的是“有惊无险”的喻象、意象、情象、味象思维模式,而唯躲避了极端性的抽象思维。

实践抽象思维的中国艺术思维方式,也恰恰表现于如下:

喻象:通过潜在的形象暗示与意义象征,将不相干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形式。如中国诗歌表现中的景物联觉。

意象:非具象的形式通过某种具象的意志与情节化的含义,被秩序化地分割与联结。在这方面如书法这样的视觉形式。

情象:通过表现媒体的材质,被情感心绪所鼓荡。如中国画的“大写意”形式。

味象:通常这个事物、或视觉的形式不在与具体的物象产生直接的“情节化”关系,而是依附于这些形式之上的纹路肌理,可以显现出由于时间性带来的视觉内容。在特定的欣赏心理情景规定中,被当作是视觉中的味觉。

抽象主义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截然划分出这样的两大版块,即所谓的“冷抽象”与“热抽象”的两个大的类型。

康定斯基的热抽象其实是被压扁的物体在空间中的游弋,并且在这个游弋之中毫无道理地随机粘连着。而蒙德里安的数字式分割包含了必然中的“必然”。理性其实是被落实在色域的计算之中的。

其实,在这个冷热之间,还隐约存在着另外的一对抽象范畴。这就是如以东方视觉文化以及具体视觉形式所启发出来的间架性二维空间构架与平行书写所带来的时间性和踪迹性。

这里的空间二维不仅是平面的压缩,其实还隐含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非色彩的黑白构架。因此,它的空间暗示是具有足够的心理空白点的,但是,支持它走向纵深的则是中国文化心理的诱导性质。

空间黑白二维带来了克兰、米罗(晚年)、马瑟韦尔。他们对于空间的分割来自于中国书法的印象式接纳与挥发。更为宿命的是,他们半个世纪前的这些视觉探险,却在无意中断送了中国现代书法家们谋求新空间的梦想。因为如果要创造新的空间,必然要切断认读这个概念,而失去了认读序列之后的中国艺术家,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西方艺术家的经验。

书写性的踪迹则给予了西方艺术家如德库宁、霍夫曼等等人,而塔皮埃斯则更为直接地为西方德表现主义艺术家具体坦白代言:从中国的书法那里学到了运笔的方式。我倒不是这样简单地认同,其实在在西方油画的古典传统里,如哈尔斯、委拉斯凯兹轻浮而跃动的笔触中,已经出现了足够的“踪迹”意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德库宁的心理支点是建立在由笔触的加速度对于形象的销蚀之上,而霍夫曼的紊乱是由那些还处在几何秩序之中色块来支撑的。

另外的两位艺术家对于抽象艺术空间的占据是令人窒息的。他们分别是美国的波洛克与法国的克莱因。波洛克是以个体的行动主义与对物理运动速度的加速与阻断为其心理空间网络的。他的这些如漫天撒网般的视觉迷惑,与艺术史式的踪迹(笔触)进行了彻底的诀别,从而远离了笔踪色迹的心理引力。当然,这种革命性的行为带来的代价是巨大的,以至于使他时常生活在历史心理所失重带来的恍惚之中,在酗酒飙车的虚妄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稍后的20世纪60年代初,结束自己30几年生命的是另外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克莱因,他的短命在我看来,可能是透支了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基本的心理依据。他漠视了抽象间架与书写的基本单位。以肉身之掌将“克莱因蓝”抚弄于女性裸体之上,尔后这些女体将身躯上的蓝色对印在墙面的或纸或布上面。或者将这些沾满色彩的女性躯体互相拖行于平铺地面的画布,流下缕缕不可预料的踪迹。

如果认为西方当代视觉史的抽象逻辑,是建立在对于空间压缩的理性凝练之中,于是,认定将马列维奇的极少主义作为反抗对象,这种“虚拟”的结果——中国的自然是“极多”了。

这种概念不仅是对“极少”的变相抄袭,同时也是对中国抽象艺术发展逻辑与可能空间拓展的葬送。因为如果抽离了抽象的内在逻辑,仅以表象的样式进行比对便得出如是的结论是轻率的。

不要以为不计后果的繁多就是“禅”,也不要认定飘渺数笔就是“道”。其实,当你试图进行描述的时候,禅与道也就在不知觉间消失了。当你认定一种视觉的模式中隐藏着“道”、“禅”的时候,恰恰里面已经是“恶空”了。

那么。中国抽象的内在逻辑又是什么呢!?

与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博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