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里
由韩天衡、冯其庸、刘江、陈振濂题名题签、近200页的《缪永舒篆刻集》,收入了缪永舒的200多方篆刻新作。临近岁末,捧着西泠印社刚刚出版的作品集,缪永舒终于可以给自己的“艺术人生”做一次总结了。缪永舒长期从事文物工作,担任四川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环境:“眼前的事物不是古建文物、石刻墓葬,就是甲骨文契、商周金文、秦汉碑帖。”30年前,缪永舒就酷爱书画,当时完成一幅画作后,总是郑重地在画纸上钤上印章。一开始只是自己的姓名章,后来他觉得光有姓名很难给画作添彩,于是就想到了自己篆刻,“我最初学习篆刻就是为了在画上补空,给绘画增加点丰厚的红色。”
慢慢地,他对篆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初,缪永舒拜四川篆刻名家徐无闻为师,后又师从当代篆刻大家韩天衡先生。“七分篆三分刻”,按照学院派的教学模式,他一遍遍地临刻秦汉及明清各流派作品,出差时带上三大卷硫酸纸,晚上在宾馆蒙临优秀印章,逐渐掌握了前人的笔法、刀法。一段时间后,他的作品开始入选全国性篆刻艺术竞赛和展览,并获首届“巴蜀文艺奖”以及多项全国性大奖,收入各种专辑出版。
因长期从事文物工作,浸淫于中国历史文化,使得缪永舒的篆刻作品内涵深厚,形式多样。欣赏缪永舒的篆刻作品,能感受到甲骨文以及各种吉金文字的意趣,尤其是鸟虫篆刻,更是穷极文字“象形”的艺术形式,可谓“自出机杼”。
缪永舒认为,无论是中国的古建园林,还是陶瓷、青铜器、玉器、石刻,它们与篆刻艺术都有惊人相似的文化内核,正如前贤所言“金石学是考古学的祖师爷”。通过手中的刻刀,感受古代艺术的变迁历程,也给缪永舒的文物研究工作带来了裨益,令他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