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文字不多,但印象深刻。课文的题目叫做《盲人摸象》,讲的是古印度时期的一群盲人,在向导的带领下来到一头大象的跟前,通过摸象的方法来认识大象。一群盲人在摸完大象后七嘴八舌,摸到象身的说大象是一堵墙,摸到象牙的说像一支矛,摸到鼻子的说像一条蛇,摸到象腿的说是一棵树,摸到耳朵的说是一把蒲扇,摸到尾巴的说类似一根绳子,并为此事争论不休,各执己见。课文以生动的事例、形象的语言、教育人们克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主观主义毛病,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仔细观察当前的丰富多彩的文物收藏领域,颇有些“盲人摸象”的味道。作为收藏领域的一分子,本人冒昧地把大家都比喻作盲人,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且看“盲人”们的类型:一曰“博物馆”派盲人;二曰“考古”派盲人;三曰“科仪”派盲人;四曰“市场”派盲人;五曰“流通”派盲人;六曰“收藏”派盲人,可谓是林林总总。说起文物收藏,那真是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服气,互不相让。“博物馆”盲人派不用细说,指的是科班出身的专家学者。他们学得是历史或者文物专业,看得是丰富的馆藏,吃得是固定的“皇粮”,有许多是享誉国内外的文物鉴定权威。“考古”派盲人也是顾名思义,他们掌握的是悠久的历史和考古知识,接触的历史遗迹古冢,常年累月地工作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哪管是一块破砖、一片碎瓦、一块瓷片,也能引古论今,论证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科仪”派盲人是指那些专业的科研单位和有门路引进先进科学仪器设备的部门,他们依据先进设备和丰富数据,火眼金睛般地辨别着世间的真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卫士般地忠诚守护着历史文物的大门。“市场”盲人派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的各种拍卖机构,虽然龙蛇混杂,参差不齐,但他们掌握着收藏者的生死大权。“流通”派盲人是活跃于各古玩市场的广大文物商贩,他们走南闯北,闯荡江湖,实践使他们练就了识别真伪的一套经验和一双慧眼。“收藏”派盲人就是近七千万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他们怀着浓厚兴趣和爱国热情,省吃俭用,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地承担起为国分忧、为国藏宝的历史责任。但无论哪一派的“盲人”,归根到底还是盲人,脱离不了自己的历史局限性,靠自己的触摸感觉发表见解总免不了片面性,靠自己掌握的那一点或一个方面的知识不可能说明全部,毕竟一滴水代表不了大海,一棵树代表不了整个森林。
本人要把国内收藏领域的各种人物梳理、分析一下,并非是拉帮结伙,搬弄是非,而是要大家看清他们在收藏领域所处的地位和好所发挥的作用。可以负责任地说,无论是“馆藏”派,“考古”派,还是“科仪”派,他们绝对是收藏领域的主力,是理论界的权威人士。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所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专家学者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例如,“汝瓷存世量不超过70件”、“元青花不超过300件”、“元青花瓷器无人物”、“元青花瓷器仅供出口”等结论性的语言也是出之这支队伍中的绝对权威之口。难道说不对吗?他们的结论也是对的,只是要限定在全球博物馆的范围内,而老百姓手中收藏的器物不在他们的统计数据之内。“馆藏”派对于本馆藏品以外文物的认定过于谨慎甚至拒之门外;“考古”派对于自己亲自出土文物以外的东西很少给予肯定。事实证明,没见过大海不等于海洋不存在,存在树木就有原始森林。目前在收藏领域存在的旷日时久的口舌大战,实在没有任何意义,争论的弊端日益显现。
“盲人”们对目前国内收藏领域的某些事情争论不休,最终要引导国内的收藏走向邪路。本人想把自身经历讲出来,让大家做个判断。
2009年4月份,我带着七件器物去了某省,在热心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某博物馆的一位40多岁的专业人员(据说他是博物馆的业务尖子,手下还带着研究生)。他在匆匆看了本人的器物后说,都是现代仿品,工艺还不错,每件瓷器的仿制成本在几万元左右。由于本人明知这些器物的来历,就顺便地问了一句它们能出境吗?他回答没问题,他可出工艺品鉴定手续。而在一个小时后在该省实验室的科学仪器检测中,这几件瓷器全部被认定为元明时期(14——15世纪)器物,其中釉里红八棱梅瓶的检测数据与电脑数据完全吻合。据本人在省内文博界的朋友讲,省内文博界有一些中年业务骨干经常开车到其他市区或乡下。干啥去了?低价从藏友手中收货,然后高价卖出,这就是他们的用武之地,而大多数人在热衷于“走穴”!本人去年夏天去了一趟北京,到首都博物馆看了看元青花瓷器展出,感触颇深。诺大的场地我几分钟就出来了。回来后写了一篇博客,主要意思是说,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搞了声势那么大的一个展览,展出的是那么一堆破烂东西!而藏家手中比这好的东西,有关部门就是不认,更登不上大雅之堂!更可悲的是,由于国内争论不休,一些近年出土的文物已经流失到了境外。而有些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再花高价把它们买回来。这一买一卖看似简单,但损害的是国家形象,流失的国家的经济实力,实在不能不令人心痛!
“盲人摸象”是一个国外的故事,但不辛的是它却变成了当今的事实。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一言堂”仍继续盛行,那将是国内文物收藏领域的一大悲哀!
作者:邓小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