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有杰借书法敛财千万。一个地产商从王有杰处“买了”七幅字,花了140万。在王有杰出售“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其儿子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据说,如果有人找王有杰“求字”,其子开出的 “约见费”即达20万,父子俩配合默契可见一斑。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书法字画收藏成为时尚。最新的消息称,即将在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亮相的王羲之一幅“草书平安帖”,尽管已有专家鉴定为唐摹本,但拍卖估价过亿元。
中国书法字画收藏已进入“亿元价格阶段”,并不意味着不管是什么人的书法作品都能卖个好价钱。尤其是当代人的书法作品,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至今仍属于偏低。您要不信,您可以到《中国书法超市》、《书法江湖商城》等网上拍卖区转一下,看看那些中国书法协会的理事们、各省市书协主席副主席、国家级书法展获奖作者们的书法作品究竟标价几何?没错,他们的作品一幅售价仅几百元甚至几十元钱,而且竟然无人问津。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沈鹏、张海先生的字就能卖出6000--8000元/平尺的较高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同代书法家中,沈鹏、张海两位先生不仅功底深厚,各成一家,同时又都曾任中国书协主席,艺术造诣和个人声望都够了,作品售价较高便在情理之中。
书法字画收藏界有个不成文的鉴定标准,即:看一件作品价值如何,不能不照顾作者的身份地位,有所谓“名人书法”之说。比如爱新觉罗-弘历先生的书法,虽然从纯艺术的标准衡量并不一定多么出色,但因为他是乾隆皇帝,所以,现在能搞到一幅他的书法真迹还是极难得的。还有梅兰芳先生,他的字画功底不深,但梅大师名头太大,拥有他的一幅字画也值得吹嘘一番。从这个角度说,历来的名人,特别是当过大官的名人们,其书法字画作品都有收藏价值。
当官的喜欢练练书法,画两笔画,写诗写小说,都是雅事,好事。但当官的卖书法字画,却另当别论。清朝郑板桥中进士之前在扬州卖字画,一直无人赏识,日子过的很不得意。但他中进士出名之后再到扬州,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即使如此,郑板桥绝没有因卖字画而发财。近代人于右任是老同盟会员,曾在民国先后担任监察院院长34年,官职相当高。而且于右任曾被誉为“书法大家”,欲付高额润笔求其字者日拥其门。但于右任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只小皮箱,留下的一句名言是“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与郑板桥、于右任、乾隆、梅兰芳相比,“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个地位职衔应该说得过去,然而,与上述各位的书法作品相比,王有杰王副主任写的那些“书法”又算什么东西呢?新闻报道中有专家鉴定,王有杰的书法市场价格每平尺不会超过50元。在实际交易中,他的7幅字却让人出了140万。如此离谱的价格差异是怎么出现的?
正如人们心知肚明的那样,某些所谓书法字画的价值与其作者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进而与其身份地位代表的权力,以及该作者运用这种权力的能力密切相关。在我看来,当王有杰穿上囚服坦诚自己写的字并不怎么样时,有人会说他的字不值钱。然则,当王有杰身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许多人会吹捧他的字极具收藏价值。而且,如果有人急需这位大领导给予关照时,只要有个小伙儿说一声“我爸是王有杰”并担任中介,就必然有人掏出20万“约见费”,然后再花更多钱去“收藏”他的作品。我们可以讥讽王有杰的书法不但称不上艺术品,连普通商品都不够格,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这样的“收藏”交易中,有商品交易最基本的特征。那些肯于花大价钱的买家其实很精明,表面上看,他们是“冤大头”,明知那些大领导的所谓书法字画狗屁不是,却一掷千金。而实际上他们付高价购买到了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东西叫权力。
我现在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能不能把王有杰出售的“书法作品”收缴回来?能不能将其他有类似情节的事件中被收藏的书法字画集中起来?然后,办个特别的书法字画展,不仅为普及收藏知识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同时为反腐败,为识别“借书法字画敛财”这一特殊类型的腐败现象起到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