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为什么故宫藏品走不出北京?

为什么故宫藏品走不出北京?

时间: 2010-11-16 19:04:25 | 来源: 财新网
收藏 >

作者:周文翰  

每次看到有人在报纸电视上夸耀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艺术品如何的珍贵、以及数量如何庞大——据说多达150万件——都让我感到遗憾、甚至是愤怒,反正不会是自豪。

这样多的文物艺术品到底有多少公开展出过?多少被北京以外的中国民众欣赏过?多少又影响到当代的艺术创作、激发了新的灵感?就我的记忆而言,除了扳着指头数得出的几次在外地、外国举办的的大型巡回展览以外,故宫只是在紫禁城里的几个展厅展出自己的收藏品,还有昂贵的门票。外地人如果想看下这些文物,需要在假日,即所谓的“旅游黄金周”里挤上飞机、火车、汽车赶到北京来参观一下,然后匆匆逃回自己的故乡。

这种“锁在深宫不见人”和“黄金周里人挤人”的悖谬状态让我感到困惑,这个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紫禁城这个著名建筑物里——竟然如此固执、自私的把自己限制而北京这个城市之内,从没有想到走出北京的可能性。

作为对比,我想到旅行中走过的欧洲城市,在西班牙,我看到马德里为总部的提森·波尼米萨美术馆(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of Art)已经在巴塞罗那有分馆,正在南部海滨城市马拉加——毕加索的故乡——合作把一座老建筑改造成提森美术馆分馆。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蓬皮杜中心在外省设立分馆的计划也正在实施中,当然,卢浮宫走得更远,他们甚至还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要开设分馆,精明的法国人玩的是双重标准,在法国国内开设分馆主要是为了让民众方便地分享以前由巴黎垄断的文化资源,而在国外他们则是想赚钱。

北京和法国的首都巴黎类似(但中国的国土面积比法国大得多),长期的集权导致首都拥有最多的大学、博物馆、剧院乃至艺术家,太多的公共文化资源集中在北京,让地方省市——除了上海、广州稍好点——显得多少有点贫瘠。结果就是,各地民众如果想看到故宫里收藏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之作,要么花费不菲的金钱、时间成本来偶然来北京瞄一眼,要么就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的夸张解说。

中国的经济学家常谈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的话题,我想,类似的,也是时候重新标定中央和地方的文化权利边界的时候了,同时,国立博物馆也需要从原来那种注重保存——而且垄断性保存!——向注重分享、公共服务方向转型: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之类的国立博物馆以及国家话剧院、交响乐团实际上是全国财政支持的,可北京以外的的民众应该有的文化权益却长期受到忽视。这些中央院团、博物馆要么很少去地方展演,要么去展演也多是高价的商业性演出,而缺少那种普及型、公益性的举动。

尤其是中央政府管理、资助下的国家级文化机构,无论博物馆、演出团体,都应该重新考虑北京、中国和国际这三大块的位置,考虑盈利性展演和公益性展演的合理划分。中央财政支持的、也就是说是全国纳税人供养的博物馆、美术馆、剧团等等都应该考虑如何把自己掌握的资源更方便的与地方省市进行分享,类推下去,在一个省内,位于省会城市的省级文化机构也应该和更低一级的市县形成一个文化分享和分权的正常机制。

比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珍藏在考虑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探索如何让全国民众更方便的欣赏呢,方式方法很多,比如走出北京至少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是故宫可以考虑在南方和西北设立分馆,这样就可以巡展,把北京展过的展览拿过去继续展出,我想在各地大兴土木的情况下不缺少这样的建筑空间,不论是新修建还是和当地的博物馆合作。

另外一个就是故宫可以考虑和地方省市的机构合作进行更多的巡回展览,回馈国民,其实这并不是难事,把故宫不定期举行的特展可以直接拿去各地巡展,以各地目前的发展水平,多数是可以满足诸如空间、温度、湿度等展览场地硬件条件的。唯有一点,珍贵文物的保险费用高昂,这可以采取由政府的文化基金提供保险担保,特别展览的门票中央和地方博物馆、展览馆平分等方式。

可是我对住在北京的中国中央政府的文化官员关注我的小小意见并不抱太多期望,因为他们目前可能正忙于策划“输出中国价值观”的伟大计划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