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两千万港元天价螺钿家具:收藏新宠

两千万港元天价螺钿家具:收藏新宠

时间: 2010-12-24 17:38:00 | 来源: 精品购物指南
收藏 >

清康熙 褐漆地点金银嵌螺钿梅花形香盒
 

“蟠螭金凿五色毯,钿螺椅子象牙床,”这是元代诗人尹廷高赞赏螺钿家具的诗句。诗写得不怎么样,就是把好东西排列在一块,但也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对螺钿家具的向往之情。

盒五瓣梅花形,平盖面,通体髹黑漆地嵌薄螺钿。盖面的五片花瓣各用不同金星纹饰装点,有皮球花、龟背锦等诸色锦文,左右交错,纵横成行,金色点点,在繁缛中透出几分规整,颇具匠心。盖里饰一少数民族服饰小童手持小镲起舞,活泼可爱,盒内底部螺钿嵌两只小鼠,似在嬉戏又似在觅食,灵动可爱。盒底篆书款识:“独醒子”,语出屈原之“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明万历间贾应壁撰有《独醒子》二卷。

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的“螺”,顾名思义是指螺类、贝类的外壳。“钿”字需要解释一下,据《辞海》中注释,为镶嵌装饰之意。例如用金、银镶嵌,称为“金钿”, 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形的首饰,称为“花钿”。

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美与财富之间

中国的镶嵌艺术的产生时间比想象的要早,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非常好的镶嵌艺术了。它最早是一种财富追求,有价值感。比如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镶松石兽面纹的铜饰牌,做得非常优美,松石镶嵌得很满。商代妇好墓里出土了一件著名的嵌松石象牙杯,也镶嵌得非常精美。这都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为什么螺钿以螺类、贝类的外壳为原料呢?首先,跟我们早期的价值观有关。中国货币最原始的形态是贝币,贝就是贝壳。因为在古代,贝壳相对容易获取,加工也相对简单。而贝壳本身有美丽的自然光泽,赏心悦目。今天货币的“货”字底下还是一个“贝”字,这是说明早期的货币概念就是贝的一个证据。

螺钿镶嵌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作为一件奢侈品而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门贵族都愿意争奢斗富,这种风气大大推动了镶嵌艺术的发展。李延寿的《北史》记载,魏太后曾赠给和尚“七宝胡床”。“七宝”是什么?《法华经》上记载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砗磲,指一种比较大型的贝壳。

唐代以后,货币形态发生了改变,螺钿镶嵌开始作为一种美学去追求。今天所能见到最漂亮的嵌螺钿的实物就是这个时期制造的。但至于螺钿,则大致还属于特种产品。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宋高宗巡幸张俊家,张俊进献大量礼物。最著名的礼物除了16件汝窑以外,说到漆器的时候,说有10件“螺钿盒”、10件“犀皮盒”,这些漆盒均用织金的锦绸缎承垫,可见对这些漆盒非常重视。

螺钿镶嵌重新在美学上产生意义,还另有原因­——珍珠在这个时期已成为艺术中的重要材料。宋代宫廷通过外贸进口了大量珍珠。照《宋史·舆服志》记载,除珠翠做凤冠首饰,椅披到踏脚垫子也用珍珠绣件。据记载,有个时期将多余珠子出售到北方时,数量竟然达到一千多万粒。

清代是螺钿家具达到高峰的时期,同时这一工艺也受到清朝宫廷的青睐。有资料显示,乾隆三十六年,两淮盐政李质颖在进贡清廷的单子上,就有“彩漆螺钿龙鸿福祥云宝座”、“彩漆螺钿龙福祥云屏风”等10余件扬州漆器螺钿家具,当时它们均存放在圆明园之中,至于它们现在去了哪里,就不好说了。

螺钿的工艺

螺钿属于镶嵌工艺的一种,主要原料是蚌壳。一般多把蚌壳切磨成薄片,细丝,或切碎成大小不同颗粒,用种种不同技术镶嵌于铜木漆器物上。因此,螺钿因为各个时代的工艺发展而有所不同。

大体来说,螺钿工艺成熟于唐代,盛行于唐代,而到明清,螺钿工艺的发展到达顶峰。晚明的螺钿最为发达,今天存世的数量很大。明代螺钿首先从工艺上分出了厚薄,专业术语一般说“厚螺钿”、“薄螺钿”。一般来说,厚螺钿制作时都是嵌入的,不管是嵌在木头上还是嵌在漆器上;薄螺钿绝大多数不是用嵌,而是用粘的方法,称为“点螺”。螺壳经过特殊溶液浸泡以后会变得非常软,非常薄,甚至比纸还薄。漆器在没干的时候非常黏,这时候拿镊子夹住螺壳,往漆器上一点一点地粘,所以叫点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