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藏金,盛世收古。当下,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通胀形势下人们对投资渠道的迫切需求,收藏市场如同2007年的股市一样“烈火烹油”,除了传统的字画,钱币、陶瓷、玉器、票证、像章、家具等也由于保值增值的作用成为收藏的新贵。
欣然之余,巨大的市场隐忧深藏其后。知名主持人王刚的一名“民间收藏九成以上是赝品”,让普通的藏家们如遭当头棒喝,藏家们才明白,原来收藏也有这么多的“陷阱”,众多赝品背后牵出的是一条造假的产业链,而这一链条则让赝品遍布从低端到高端市场的各个角落。
据了解,在各类投资陷阱面前“打眼”的投资者大有人在。本期开始,投资周刊继续关注股市、银行、基金、保险、黄金等市场的各类陷阱,拿着“放大镜”看投资,力图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假作真时”资深玩家也“走眼”
直到前几天,深圳的谭小姐才算松了一口气。由于有着邮票收藏的爱好,去年11月,她在华强北某大型收藏公司先后买了价值2万多元的邮票,里面有她喜欢的荷花、奔马等小型张。捧着喜爱的邮票,她如获珍宝。
今年1月,当几个朋友到她家做客时,她蛮为自豪地把多年收藏的邮票拿出来“炫耀”。其中一个级别颇高的“玩家”细细地看了那些邮票,十分严肃地告诉她这批邮票并不是原胶,而是处理后的假原胶,“邮票一经处理顶多值回原价20%至30%”。
谭小姐听后大吃一惊,经过送至行家手里再三鉴定后才知道自己买到了一批高仿品。和商家多次的协商,但他们一味地推拖。直到前些日子,通过工商部门的调解,收藏公司才将她的2万多元如数退还。
“吃一堑长一智”,谭小姐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由于喜欢邮票,她玩这一行已颇有些年头,但仍算是碰到个“坎儿”,“以后碰到喜欢的还是会去买,只是可能会在买之前带专业的藏家鉴定后再出手”。
事实上,像谭小姐碰到的情况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许许多多的玩家在以假乱真的赝品面前,如痴如醉,往往陷入了“陷阱”仍不能自拔。目前市场上拍卖和交易的文物总量赝品多于真品,而绝大多数初级入门者在天桥、黑市和路边摊买文物,赝品率就更高了,不少人以为祖传的、旧的东西就值钱,也是一种误解。
在3月10日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鉴宝大会上,一名姓黄的老伯便成为赝品的受害者。鉴宝大会一开始,他便早早地将包装在锦盒里的瓷碗拿出,请省文物鉴定站专家进行鉴定,然而,陶瓷专家许建林一个个看后无奈地摇头:“赝品,全是赝品!”据黄老伯介绍,他的收藏史已经达到20多年,家中几百件陶瓷品花费了他数十万元的积蓄。除他之外,其余许多藏家也有类似遭遇。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程家焕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著名主持人王刚的话“民间收藏九成以上是赝品”,这样的言论可能暂时无数据支撑,但七成以上是赝品却不假,“大多数藏家都交过学费,甚至包括收藏家协会的资深专家也不例外”。目前对于真正碰到喜欢的藏品,“只能先把它当假的买下来,不能当真的买,否则有90%以上会吃亏”。
赝品市场:从生产、伪证到流通渐成产业链
不容置疑,当藏家们发现时,赝品都已经处于流通的市场之间,但其源头却是不折不扣的生产环节。据了解,目前赝品市场渐成气候,从生产、伪证到流通环节,无一不存在巨大的灰色链条。
在文物大省河南,许多村庄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仿古村,许多唐三彩在这里复制出品并流通到市场。业内人士透露,唐三彩做旧的基本工序是将烧制好的陶器埋在古墓的土中一个月以上,以除去陶器的色泽和亮光,之后进行腐蚀处理,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当地一个颇为流行的故事是,有一外地客商在当地采购了一批高仿唐三彩乘飞机离开,在海关检查时竟然当成了文物遭到扣留。有关部门鉴定后居然称之为3000年前的陶器,事实上,唐三彩的历史仅为1300年左右。
一些古玉赝品的制作也远远超出藏家们的想象。据玉石专家钱振峰介绍,古玉制作赝品主要有伪造血沁法、伪造牛毛纹法、伪造鸡骨白法等手段。比如伪造血沁,一般将仿制的玉放在火中烧成红色,再将活犬或刚死的犬腹部开一个深口,趁玉器正热时放入犬腹中,然后将犬埋在地下,几年后取出,形成的红斑血沁和真的几乎一样。
当赝品生产环节开始批量生产,它们便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这些“货源”。根据记者调查,景德镇的高仿瓷器便在悄然进入国内各个城市,在广州市内一些街道,不时可以看到一些打着“运输不便,低价甩卖”的新瓷店开张,店内陈列着一些瓷瓶、瓷画、茶具等器具。陈列的瓷器价格并不算太贵,茶具的价格在一两百元之间,一些大瓷瓶则达几千元。一位稍懂行的消费者表示,这些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粗制滥造的瓷器,“根本谈不上收藏的层次”。
业内人士表示,赝品生产出来以后,往往来需要寻找一个“合法的身份”。部分鉴定专家为了图谋利益,进一步伪证赝品的合法性,这导致藏品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而今年的央视“3·15”也对一些所谓的鉴定专家与鉴定程序进行曝光,“鉴定证书给钱就办,假文物骗你没商量”。据介绍,一般给予鉴定专家数千到几万不等的数额,就能开据了不同朝代的文物证明,而对于是否为真品他们一概不闻不问。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这些所谓的专家,迷失了自我,良知被金钱所玷污,有的根本不懂,而随便乱开证书;有的懂一些文物知识,却失却操守,把假的说成真的,真的说成假的,只为了证书方面的牟利。
从生产的高仿造假,到鉴定专家的“准入合格”,赝品市场就这样一步步有惊无险地走进流通环节,从而获得真品的价格进行交易,并蒙蔽了无数的收藏玩家。
拍卖行免责成高端赝品充斥的主因
据了解,目前中国收藏市场大体分三级,较为低级的则诸如古玩店、地摊和旧货市场等,二级市场则是注册的艺术品经纪公司、国家所有的文物商店等,而拍卖行则称得上是第三级市场。
有些藏家以为拍卖行作为中介方,应该对画作的真假有鉴定的职责,因此大胆挺入拍卖市场,中国艺术品的拍卖市场也“火”起来了。据了解,2010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已高达550亿元,目前中国艺术品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拍卖市场。
去年12月,广州嘉德拍卖行便因为拍卖著名艺术家唐大禧画作《人民的苹果》而卷入了一场风波。当时唐大禧根据朋友描述,由于拍卖的画作尺寸与其原作相差较大,唐大禧猜测,此画有可能出自外地模仿者之手。然而,广州嘉德拍卖行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不会拍卖赝品,并且该画作拍卖前,委托人曾表示该画已经确认是真品。
广州嘉德总经理助理、中国书画鉴定专家许习文表示,负责任的拍卖行都很下工夫对待拍品鉴定,一些大的拍卖公司自己会拥有非常专业的鉴定专家,在征集拍卖品时要对拍品进行反复鉴定,并对来源是否可靠进行审查。
一场“赝品风波”悄然过去,作品原作者与拍卖行成为故事的主角,而购买者则悄无声息。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程家焕表示,一般即便拍卖到赝品,购买者都比较少站出来说话,这为他们寻找下一个接盘者提供了空间。但是,市场上的确存在大量的高校美术学院学生的“杰作”,他们靠仿作名人名画为生,这些赝品足以给市场带来“冲击”。
然而,一些中小拍卖行却在行业内扮演了“老鼠屎”的角色。业内人士表示,它们实质上是“皮包公司”,只需要筹资注册、搞定办公场所、找好专业人员,举办拍卖会就是给买卖双方搭桥牵线,一旦成交,拍卖行就能坐享抽成。比如100万元成交,拍卖行从买卖双方各抽10%,转眼就20万元利润到手。
事实上,由于艺术品相对真伪难辨,国家制定了一些条款如《拍卖法》,保护了拍卖公司。其中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业内人士表示,“这让拍卖公司减少了许多责任,并让赝品充斥了各大市场”。
收藏TIPS
1.切忌急功近利
入门收藏,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切忌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风。专家表示,目前市场是一个赝品泛滥的年代,七成以上的赝品应该让玩家们有“如临深渊”的态度,常常有玩家们以为又在市场上“捡漏”了,殊不知自己往往被他人钓鱼上钩。
2.不要轻信故事
为了让收藏品有比较好的售价,文物商贩经常会编造动人故事进行欺骗,藏家们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做出独立判断。香港苏富比春拍出林风眠作品《渔获》,成交价高达1634万港元。画作来源说明此画为1960年丹麦驻华大使彼得森(LorenzPetersen)所收藏,然而,有人到丹麦驻华大使馆查证时发现,历任驻华大使中根本没有彼得森这个名字。
3.“平嘢”无好货
不要幻想用低价购买到珍稀品。俗话说: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程家焕表示,如果卖家手里真的所持的是一件珍宝,那么他更可能选择是自己收藏,而不是廉价出售。
4.大路货不如精品
和所有的收藏一样,珍品收藏越来越受重视,那些经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验的珍品更具有收藏的价值。程家焕表示,不要购买市场上过多的低档的藏品,即使要买,“把那些藏品当假的来买,不能当真的给价”。
5.自辨真假不迷信权威
藏品鉴定非常讲究学术性和技术性,光靠学问深、资格老、名气大不行,收藏者一定要去市场中磨练,才能成长为具备丰富辨伪能力的“实战型专家”。收藏时不要迷信权威鉴定,更有些“专家”只要给钱就开证书,甚至明码标价出售鉴定。
记者观察
“世界第一”也不能虚火上升
日前,法国一家专业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已高达550亿元,中国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高达33%,而美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仅占30%,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拍卖市场。
一片繁华锦簇之中,更多隐含的则是行业的隐忧。业内人士透露,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常有一半拍卖品是假货,普通收藏市场的真假比例大约为“三七开”,一些中小拍卖行的赝品比例更是高达95%。
“虚火上升”,是专家对这一市场的评价。在艺术品市场之外,中国有太多的世界第一的称号,比如钢铁产量、纺织品产量、高铁建设里程等。然而,名誉与事实的两相违背更多让人觉得名不符实。
事实上,目前国内艺术品拍卖世界第一,反映的并不是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有多强,或者文化产业达到怎样的高度,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除股市楼市之外,其它投资渠道的匮乏产生的“虚火”。
专家表示,民间资本不投向实体经济,而投向虚拟经济或者资产价格的炒作,是因为市场部分领域限制进入,或者投资实体经济利润的空间小,导致大家不愿意投资实体经济。而艺术品所产生的“虚火”状态,正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目前而言,去伪存真、去芜存精是艺术品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
“捡漏”心理使玩家“沦陷”赝品池
目前,由于国内物价指数(CPI)持续高企,而股市的不温不火、楼市“准入门槛”宣告暂时关闭的状况让资金寻找其它渠道保值增值,收藏品市场正好迎合了人们寻找“第三条道路”的需求。然而,由于人们在投资收藏时往往“乱花渐欲迷人眼”,加上“捡漏”心理严重,导致人们为赝品交了不少的学费。
股市楼市冷清触发人们介入收藏领域
自去年以来CPI不断攀升,今年2月份CPI更是达到4.9%。与此同时,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这意味着,长期下来,居民一万元存款一年实际缩水超过190元。
而跟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食品价格更是疯涨,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各种网络新词接力不断成为食品接力涨价的最好写照。为了使自己的投资理财能够赶上通货膨胀,网上出现了各种“理财帝”,争做“抠抠族”,开源节流、保值增值成为了他们不二选择。
然而,国内投资者面临着投资渠道单一、投资市场狭小的局面,大量的资金除了炒房,就是炒股,除此之外投资者没有太多的选择。股市方面,自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一直在3000点上下进行“拉锯战”,轮番出台的概念让投资者欲却还休,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
而楼市方面,去年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进行楼市干预。今年1月“新国八条”出台后,“京十五条”等地方限购令也陆续出台,房市遭遇“倒春寒”。2月份,超过七成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环比1月份下降,最高降幅达76%。专家表示,目前进入房市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捡漏”心理导致玩家多交学费
股市楼市风景阴云笼罩,但艺术品市场却“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中国艺术收藏品的价格正以每年30%至50%的涨幅稳步上扬。人们开始为收藏品的高回报率“折腰”,把收藏视为投资新领地,作为迎战通胀的有效手段。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广东自上世纪70年代成为全国文物市场开放得最早的地方后,40年时间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收藏人数迅猛增加,数量已从最初的10余万人增加到百万人。据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黎展华介绍,目前全国大城市收藏人群的比例为10%左右,即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搞收藏的,“但广东的比例高过全国”,其中广州占了全省的六成左右。
此外,收藏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收藏类别超过2000种,除了传统的书画、邮票外,还有瓷器玉器、钱币卡、家具、徽章、奇石等等。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收藏品种日益丰富、民间收藏越来越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求富心切的“捡漏”心理造成收藏队伍心态浮躁,并使赝品遍布各大市场。深圳青瓷博物馆馆长吴克顺表示,他曾经碰过广州的一个警察,几十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收藏了几千件瓷器,但却没有一件真东西,却依然还在往家里收。吴克顺认为,人人都有收藏赝品的经历,只不过有人敢于面对,有人不敢面对。
黎展华表示,现在相当多收藏都是爱好者看上文物中隐藏的巨大商机,受巨大的利益驱使,心态浮躁,总想侥幸“捡到宝”“一夜暴富”,加上缺乏文物常识、难以辨别真伪,导致玩家们很容易被赝品蒙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