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大剧院五月迎来“室博会” 独奏家个个重量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19 14:01:42 | 文章来源: 搜狐娱乐

正当上海世博会进入冲刺倒计时时,北京也将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室博会”。从5月7日起,国家大剧院第二届“五月音乐节”将在一个月内集中献上14场室内乐音乐会,来自7个国家的顶级室内乐团和演奏名家将为北京观众展现室内乐的各种可能。

大剧院五月迎来“室博会” 独奏家个个重量级

李云迪

大剧院五月迎来“室博会” 独奏家个个重量级

王健

“室内乐还在襁褓之中”

对很多中国观众而言,室内乐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其普及程度也远不及交响乐。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室内乐与交响乐同样是古典音乐的重要部分,但现在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已步入青年期,室内乐却依然在襁褓中,所以我们需要更大的精力来培育这个婴儿。”国家大剧院从去年起策划推出五月音乐节,正是希望培养更多的室内乐观众,让室内乐被更多国人接受、欣赏和喜欢,从而更好的推动室内乐在中国的发展。“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位作曲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无比精彩的室内乐作品,但国内听众对这些作品却并不熟悉,国家大剧院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室内乐在中国的普及推广做一点实事。五月音乐节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陈佐湟如是说。

名副其实的“室博会”

本届五月音乐节在内容上更为纯粹,但纯粹并不代表单一,即将上演的14场音乐会几乎可以满足你对室内乐的所有想象:弦乐、木管、铜管、钢琴、打击乐、管风琴等不同乐器的“花式混搭”以及独奏、重奏、乐团合奏的立体化演奏形式,将让观众大开眼界。

例如,打击乐和钢琴原本是“节奏”和“旋律”的代名词,井水不犯河水。此次李飚却将打破“禁忌”,为节奏注入旋律,与柏林爱乐打击乐团和来自德国的双钢琴姐妹花首次合作,在酣畅淋漓的敲敲打打中为五月音乐节华丽揭幕。管风琴作为国内音乐会的“稀客”,平日鲜有机会听到。而此次柯林·安德鲁与珍妮·费舍尔这对管风琴上的“神雕侠侣”,则将为北京乐迷带来一次罕见的管风琴四手联弹,在琴键上谱写二人的浪漫故事。铜管与木管向来是乐团中的“绿叶”,此次也将变身“红花”唱主角儿,让观众领略管乐的迷人之处。美国风神木管五重奏将带来一场充满神话色彩的音乐会,加拿大铜管五重奏则将展现铜管“纵贯线组合”的别样魅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颇为轰动的“午夜玫瑰”爵士乐音乐会今年还会继续。大剧院此次盛邀到了大名鼎鼎的“艾灵顿公爵大乐团”担纲“午夜玫瑰”的主角,这支爵士乐史上最显赫的乐团将为热爱爵士乐的时尚男女带来最纯正的美国爵士乐。音乐会后,观众依然可以像去年一样,在妖娆的午夜继续狂欢,与音乐为伴分享精美冷餐。

独奏名家个个重量级

除了新颖多样的演奏形式,本届五月音乐节的强大阵容也绝对不容忽视,十余位“身怀绝技”的重量级演奏家将在音乐节期间轮番走进国家大剧院。“钢琴达人”马丁·史岱费尔德虽然是一位80后,但他录制的巴赫专辑已经连续5年蝉联德国古典唱片排行榜榜首,是当今国际乐坛风头正劲的年轻大师,更被业内誉为是“让巴赫会唱歌”的人。“钢琴王子”李云迪也将在沉寂近一年之后重返舞台,演奏全场肖邦,以此向肖邦诞辰200周年深情献礼;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则要挑战大提琴极限,连续三天上演6套巴赫无伴奏组曲,这无疑是高段位爱乐者难得的飨宴;而从华尔街华丽转身古典乐坛的大提琴家李垂谊则将联手芬兰先锋乐团“阿万蒂”,带来他根据经典版《红楼梦》配乐改编的乐曲。此外,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音乐家们,也将与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共同献上闭幕音乐会,为本次五月音乐节压大轴。

精选作品“与时俱进”

一般的交响音乐会一场只能听到两到三首作品,而室内乐音乐会则将在一晚集中呈现十余支短小精悍的作品。因此,本届五月音乐节的曲目也很受关注。其中既有巴赫、肖邦、贝多芬等音乐巨匠的室内乐经典曲目,也有拉丁音乐鼻祖的异域风情之作;既有根据披头士乐队及影视作品配乐改编的作品,也有为此次中国演出专门创作的首演新作,可谓凸显了当今室内乐发展的“潮流指向标”。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介绍说:“这些作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与时俱进’。一般交响乐作品往往规模太大不便‘动刀’,因此室内乐作品的改编相对更加普遍。这次五月音乐节选择的很多作品都是出色的改编曲,很有意思,它们为室内乐的发展注入了多元的生命和时代的元素,非常值得一听。”

据悉,本次“五月音乐节”将从5月7日持续到5月29日。同期,国家大剧院还将迎来一系列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如英国爱乐、斯特加特广播、费城交响、BBC交响等。5月的国家大剧院无疑将再次成为古典音乐“重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