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老舍五则》骨子里的京味儿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31 10:34:57 | 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老舍五则》骨子里的京味儿

《老舍五则》之《柳家大院》由刘佩琦和雷恪生担纲主演

从《柳家大院》的悲苦到《也是三角》的荒唐,再到《上任》的讽刺,5月28日,在保利剧院上演的话剧《老舍五则》,让观众体味到了老舍作品中的五味杂陈。同时,《断魂枪》《兔》让观众看到了蕴藏在老舍作品中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演出当天,本报组织20名读者观看了该剧。根据观众的问卷调查显示,老舍原著小说强大的文本魅力仍然是观众最为喜欢的元素。最终,该剧获得平均分9分。

五个故事一台戏荒诞不经悲悯之情

与传统戏剧不同,话剧《老舍五则》由老舍的五个短篇小说改编而成。这样的表演形式与前两年国外剧团在中国演出的《鲁镇往事》《安魂曲》等有几分相似。不过,该剧并不刻意在五个故事中追求一个共同的主题,而是随意地将五个短篇小说拼贴,使整台演出显得更加丰富。

《老舍五则》选取的五个短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情绪来说都不尽相同。其中,《柳家大院》讲述的是一个受尽丈夫、小姑子、公公气的媳妇不堪折磨,悬梁自尽的故事。《也是三角》的故事十分荒诞,讲述了两个大兵共娶一房媳妇的故事,剧中的情节在话剧《茶馆》中也曾有过体现。《断魂枪》被认为是老舍短篇小说中一部极具特色的作品,老舍借沙子龙这个人物,把他对武文化的激赏、困惑和悲叹交融在一起,呈现出了一个丰富的习武之人形象。《上任》用调侃的方式讲述了官场的腐败以及官场小人物的无奈。《兔》演绎的故事让人看到了梨园行的浮华与悲哀。

在欣赏“五则”的过程中,观众随着每一个故事的幕起幕落变换着心情,结束时感到阵阵凄凉与伤感。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蕴含着老舍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悯之情。这种黑色幽默在不经意间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20份问卷中,有8名观众认为《老舍五则》的精髓体现在犀利幽默的语言上,占总数的40%;6名观众认为,该剧精髓体现在对底层生活描写得真实,占总数的30%;6名观众认为精髓在于凸显了民族文化,占总数的30%。

一人分饰多角佩琦恪生旗鼓相当

《老舍五则》中的每个故事都很短小,剧中的演员都是身兼数职,每个人演绎多个角色,这也给了演员更多展示空间。其中,刘佩琦和雷恪生作为主要演员,饰演的角色几乎贯穿全剧。刘佩琦共扮演四个角色——算命先生、大兵、习武之人沙子龙和京剧票友。

刘佩琦的表演风格变化多样,令观众印象最深的是他扮演的大兵和沙子龙。在《也是三角》中,刘佩琦演的大兵既有几分当兵练就的圆滑,又有几分窝囊。由于是和另外一个大兵共同娶了一个媳妇,刘佩琦在新婚之夜,出于“仗义”让哥哥和媳妇先圆房。刘佩琦的表演,滑稽中带着几分苦涩,令观众印象深刻。在《断魂枪》中,面对时代变迁,刘佩琦演的沙子龙明白自己无力与社会对抗。他珍藏着五虎断魂枪绝技,在结尾处说出老舍小说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不传不传”,展示了习武之人的孤傲与苍凉。刘佩琦塑造的这两个形象获得了很多观众的认可,在20名观众中,有8人认为刘佩琦演得最好,占总数的40%。

相比刘佩琦塑造的人物,雷恪生饰演的多是偏负面的小人物——逼死儿媳妇的公公、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媒人以及好色的总长。他在《兔》中演绎的总长十分好色,操着浓重的胶东口音,以为艺术之名,行好色之举。他的生动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根据观众问卷调查显示,7人认为雷恪生表演得最好,占总数的35%。

除了演员表演,京味儿十足的台词也为演员的表演增添了许多色彩。“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亮(量)”“凑掸子(胆子)也不差你这根鸡毛”等诸多歇后语出现在剧中,增添了很多笑料。

>>一家之言

骨子里的京味

《老舍五则》是一出“骨子里的”戏:骨子里的现实、骨子里的黑色幽默、骨子里的质朴、骨子里的荒诞,还有骨子里的京味。

“骨子里的京味”究竟是一种什么味?老舍的小说世界曾经呈现过一个京味世界。今天,老北京已然消逝。林兆华导演的《老舍五则》正是把这“印象京味”搬上舞台。《柳家大院》荒凉嘈杂,沾了洋人关系的王家上上下下耀武扬威,可仍然走着落魄路;《也是三角》的乱世里,逛遍八大胡同的逃兵混混也想守着个老老实实的媳妇过安稳日子;《断魂枪》是一个预言:工业文明涌进中国,江湖不再,天桥的武林中人断魂天涯;《上任》则是警世恒言——不论哪个时代,官场都是个黑白无间道;《兔》是一声叹息,“北平梨园界”的男旦小陈为唱戏走火入魔,陷入命运泥潭,最终“为艺术献身”。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得以从中窥见一二,还有一份贯穿始终的悲悯又超然、戏谑但严肃的普世情怀。

有趣的是,老舍原著的这“五则”中,除了《柳家大院》外,其他并不是发生在北京。但换成发生在北京,却全然没有勉强之感。大千世界的悲欢离合都落在这京腔京韵的戏剧情境里,显出悲凉,又流露几丝温暖的嘲讽。老舍的一针见血和林兆华的不动声色交错贯通、相得益彰。

《老舍五则》是现实主义的,当然它不可避免地掺着林兆华式的先锋与实验。舞台上三片巨幅竹帘是唯一的固定布景,却可以被想象成是穷人家的门帘、关镖局的高墙、梨园的屏风。舞台灯光同样成为辅助道具,追光照出苍凉,流动的灯光打出尖锐的人世味道。暗场时几缕孤光,舞台几乎黑不可测,似乎是最触及老舍世界的时刻。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