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东方早报》专访林怀民:“这之后我自由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9 16:08:45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林怀民

林怀民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早报记者 周云

“云门舞集”近年演出最频繁、“云门舞”创始人林怀民最珍视的作品——《流浪者之歌》将于4月22日至24日首次登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舞台。

3吨金黄稻谷,变幻成山丘、河流、雨水;一束细细的米,从头至尾90分钟,不停地洒在一名静定的“僧侣”头上,一如时间的沙漏;高潮式的“谷雨”瀑布宣泄而下,一名持耙男子,在铺满稻粒的舞台上,由内而外,犁出越来越大的同心圆……《流浪者之歌》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舞蹈,没有任何故事情节,节奏缓慢,唯一的舞美就是舞台上金黄色的稻谷。而这位从头至尾以一个姿势在台上站立90分钟的舞者,已经在这部作品里站了17年,今年五十多岁。

这出《流浪者之歌》,被誉为林怀民的“黄金之舞”,改编自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佛教故事,庄严磅礴的舞蹈,配合萦绕人心的格鲁吉亚民歌,刻画求道者虔诚渴慕的流浪生涯。上个世纪90年代,云门暂停,林怀民前往印度佛教圣地菩提迦耶,体验到了静坐的祥和,返回台湾后,他把冥想纳入《流浪者之歌》。

“印度之行让我得到启示,看到生命的无常和虚幻。”林怀民在昨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无限感慨地告诉早报记者,“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只能留下一个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

据林怀民介绍,在这场舞蹈演出之前,舞者会练习打坐3个月。集训完之后,什么都不做,打坐3个小时、4小时。如今舞者已经养成了习惯,在飞机场、在巴士、在后台,一直打坐。这不仅是为了演出,而是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云门的舞者在舞台上不费力气就能做到非常专注地表演,跟长期的打坐训练有很大关系。

对于创造出“黄金之舞”诗意画面的稻米,林怀民解释说:“刚开始想用沙子,可是它对于舞者的呼吸很不利。于是很快我就决定用没去壳的产自台湾的稻米。我出生在台湾的嘉义,对家乡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成片的稻田,儿时我最爱玩这些稻米,却常常遭到父亲的责骂,因为稻米是神圣的。大概正是因为童年受到挫折,所以我决定把稻米搬上舞台。”演出的90分钟里,一束细细的米会一直从天空不断地洒在一个僧侣的头上。舞蹈结束时,整吨的米如瀑布倾泻而下。而表演高潮过去之后,谢幕完毕之后,舞蹈继续进行,一名舞者将安安静静地用24分钟时间犁出一个同心圆。

目前,云门舞集正在排《家族合唱》,年底可以完成,同时筹备明年《九歌》的重新登台。此外,今年5月还将开工重建云门舞集被烧毁的房屋,预计后年可以完成。

对话

东方早报:多年后,重新看《流浪者之歌》和你当初创作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林怀民:有趣的是,我的舞我是不想看的,因为看过太多次。但是这个舞还是有些东西会吸引我。有些时候,我会希望把某些地方再弄更好点,但是我回不去,找不回当初的感觉。值得欣慰的是,首演时三分之一的舞者如今还在团里,包括灵魂人物,那个从头到尾一直站了90分钟的僧人。

东方早报:上世纪90年代,你到印度进行“流浪之旅”。回到台北后,创作出了《流浪者之歌》。印度之行对你的意义何在?

林怀民:在印度旅行时,我看到那么多贱民、那么多乞丐,看到了人生的无常,感觉到自己的幸福和众生的苦难,所以我感觉《金刚经》里说的话我真的懂了,什么叫“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在佛祖得道的菩提树下,我领悟到“神普度众生,是因为成为众生”;在尼连禅河畔,我第一感知到佛原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的彷徨与挣扎。回到台北后,在脑海里构思沉淀了4年的《流浪者之歌》如流水般被创作出来。我想要传达一个讯息——流浪者并不是孤独者,人生只要尽力,终会有圆满的结局。

东方早报:有评论说,《流浪者之歌》是你创作的分水岭。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林怀民:这个作品之前是《九歌》,里面还有“云中君”等角色。这个作品开始,我的舞里没有角色了,没有谁是谁的故事了。舞者不为一个主题,不为一个角色服务,也不会为了一个技术来驱使自己,所以观众可以看到舞者的自在。《流浪者之歌》之后我还创作了《水月》《行草》,这些作品贯彻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美学,而不再依赖于符号、文字和故事。可以说,这个作品之后,我自由了!

东方早报:这个舞对舞者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林怀民:《流浪者之歌》之前非常注重技术的积蓄,而从它开始,因为舞者打坐,开始有了吐纳,对身体有了内观,它不再是用大脑驱使躯体去做技术性的动作,而是开始跟自己的身体进行对话。所以舞者的动作都非常自在而简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