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剧照(1 /4张)
这次的《罗生门》不是短篇小说巨擘芥川龙之介笔下的文字,不是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获奖的电影,而是一部融入了民族戏曲、古典打击乐、现场拟音表演等艺术形式的多元话剧。
“罗生门”一词,溯古至今。一部讲述由遭蹂躏妻子与各目击证人对簿公堂不同的口供而延展出的自私、耻辱的人生百态的小说,到现在常用于各种媒介标题揭示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的诚信现状。 “罗生门”俨然成了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真实与谎言的代名词。
总觉得话剧这个艺术发展的产物是令人悸动的,不像电影,你只能局限地看到黑条框框里导演已经后期编制过的组合画面。如果说蒙太奇是影视语言的语法,那么画面就是最基础的词汇,而话剧正是这些最基础的词汇叠加的全面的艺术形式。看话剧,你能看到的,是全部的起承转合。此次的话剧版《罗生门》,令我震撼的是它加入民族戏曲的多元化表演形式,是那些与我相同年龄演员的现场拟音。
溢满民族风郁的背景乐《茉莉花》贯穿全剧,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故事以非线性叙述,本分演绎剧情的同时,由演员拟音的各种雷电交加、婴儿啼哭等音效着实令人惊艳,舞台本无草木,但却让人身临其境。整部戏披着古装的外衣,却暗藏着现代社会的灵魂,时而迸出的现代网络词汇让人耳目一新倍感贴切,精准的折射出现代社会也同样需要思考的问题。现代的很多话剧,大多是抓住人们猎奇的心态,题材除了三角恋就是婚外恋,加之恶搞流行话题、热点人物,一部话剧就拼凑出来了,成本低廉,制作粗糙,观众在狂笑过后就立刻忘了刚才看过什么。而真正的戏剧是让人留恋思考的,《罗生门》无疑将小话剧的现场感观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观众的视觉、听觉连同思维“被调动”,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想象力。《罗生门》,这是一部可以拿来享用、拿来炫耀的戏。
一句题外话,一直觉得看话剧是一特有面儿的事儿,在这样一个人人都爱看电影的年代,你去看话剧了,你就不一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