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上音交响佳作在京吹响“集结号” 追求观念突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11 14:22:08 | 文章来源: 解放网-解放日报

图为张国勇在音乐会上指挥

图为张国勇在音乐会上指挥

“和毅庄诚——上音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1月10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以近一个半小时的献演赢得了京城专业人士及观众的叫好。这也是上音建院历史上第二次以作品音乐会形式大规模晋京献演,而张国勇率领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联手申城演唱、演奏名家的精湛演绎,也体现了近年交响乐创作、表演“上海制造”的强劲实力。

从蔡元培、萧友梅1927年创建上音到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 《怀旧》(1929,黄自),从《森吉德玛》(1945,贺绿汀)到《梁祝》(1959,何占豪、陈钢)、《长征》(1961,丁善德)、《红旗颂》(1965,吕其明),一直到《乌江恨》(1986,杨立青)、《夕阳·水晶》(1992,许舒亚)……八十五年来,上音人在“交响乐中国化”路上不断开拓,奉献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昨晚的音乐会撷取了上音作曲家群体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创作成果,7位作曲家的7部交响乐尽管从不同思路、角度和手法展开,却有一个共同的“触角”——在溯源西洋和中国风格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音乐会上,张旭儒的最新作品《漠壁长歌》将蒙古族的呼麦、长调与管弦乐融合,时而壮阔时而舒缓,闻之令人感动。温德清为唢呐和交响乐队而作的《痕迹之四》“把唢呐视作一支毛笔,管弦乐队视作一张宣纸”,将书法艺术的整体结构及其布局的轻重等,折射为作品的节奏变换。许舒亚的交响音诗《韵》,核心音调脱胎于民间音乐《紫竹调》,交响乐队的多重线条、打击乐的强烈节奏与女高音辽远的演唱呼应,民族风韵展露无遗。叶国辉的《晚秋》将变异的民间齐奏织体与西方复调思维兼容并蓄,体现出作曲家深邃的艺术思维与创作追求。徐孟东为大提琴创作的《沅籁》以古琴名曲《广陵散》的两个乐汇作为核心动机,风格古朴,意蕴深远。周湘林为打溜子和交响乐队而作的《打家业》,对民间打击乐中的音响空间予以提炼,演奏名家杨茹文与罗天棋的打击乐“对答”精彩而扣人心弦。压轴亮相的杨立青为二胡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引子、吟腔与快板》,以唢呐独奏曲《一枝花》的素材为基础,通过有着浓郁鲁西南地区民间音乐风味的独奏二胡声部与交响乐队的相互对比、交汇,形成宏大的气势与生动的情趣。

每一曲完毕,全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喝彩。会后,京沪作曲界的交流还在继续。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对上音促进我国交响乐创作,稳健实施“十二五”内涵建设及积极建设“国际一流作曲学科专业群”,给予了高度评价。本场音乐会的举办,得到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中央电视台以6机位高清录制了音乐会全程,将于本月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