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三位主演梁国庆(左)、何瑜(右)、杨青(后站立者)已搭档9年。(CFP供图)
26日晚,福田石厦南戏剧馆,“深圳戏剧周”的开幕戏《哥本哈根》在深圳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这部被西方戏剧界誉为“无法超越的悬疑推理之作”在深圳遇到了知音。梁国庆、杨青、何瑜三位主演谢幕之后,本报记者在后台服装室与他们聊起了这出长演不衰的戏。
演员和观众心灵交汇
“深圳观众很热情,剧场也很安静。”扮演海森堡的梁国庆说。扮演科学家波尔夫人的杨青说,“我在舞台上感到了观众的互动,就是一种心灵交汇的瞬间,感觉特别美好。”
当晚演出中,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封闭状的全白色舞台,一次次原子弹投放的黑白影像以及伴随的震耳欲聋的轰鸣,白色背景中两扇可以打开的门,使得视觉与想像都得以无限延伸。三个一身白色服饰的演员热烈地辩论着,大量科学与政治有关的名词似乎艰深难懂,实则是在用超越一切国界和词汇的感情在与观众沟通。
“它似乎在说物理,其实说的是情感。三个人分属两个敌对国家,但同时也是师生是挚友。它最终告诉人们:科学是把双刃剑,它既可推动人类进步,也可以使人类灭亡。”扮演波尔的何瑜说,“即使戏谢幕了结束了,也可以让人一直思考下去。”
要用眉毛以上来看的戏
如果只看《哥本哈根》的剧情,会觉得这是一个只有科学宅男才看得懂的戏,但是大部分的观众都看得懂。梁国庆说:“《纽约时报》说这个戏‘需要用眉毛以上部位来看’,很有趣,这是需要观众智慧来参与的一个戏。”
从2003年至今,他们三个人已经演了九年,期间从未换过演员,三人的配合用梁国庆的话说已经是“炉火纯青”。“这个戏不同于一般的戏,节奏非常快,对白如对剑,一招一式丝丝入扣,需要演员的极度默契。”他说。
“演完后有种空了的感觉”,杨青说,“每次我们演这个戏,各方面都要调整得特别好才行。演出中三个人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环扣一环,稍稍偏差就断掉了,所以特别累”。
排这个戏要花三倍力气
《哥本哈根》原作剧本完成于1998年,剧作家迈克·弗雷恩凭此剧连获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在欧美剧坛引起广泛轰动。
时隔4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带着他的《哥本哈根》再度来到深圳。王晓鹰在25日的第一场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戏不是一般的西方戏剧,这是西方最顶尖的先锋戏剧,已成了经典。在改编时,除了对台词进行精雕细刻之外,还缩短了篇幅。“我们根据国内观众的欣赏习惯,超过两个小时会产生思维疲惫,所以删掉了1/5到1/4的篇幅。”
王晓鹰之所以选择排这出戏,在他看来既是挑战也是使命。2003年,饰演海森堡的演员梁国庆向王晓鹰推荐这个剧本。查阅了资料以后,王晓鹰发现该剧在西方戏剧界引起的轰动以及“哥本哈根现象”的存在,他当即确定,作为国家话剧院,有责任将这出国际最先锋的主流剧作介绍给中国的观众。“排这样一个戏要花普通排戏的三倍力气,但是能让观众感到有所思考,也就满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