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音乐剧《猫》在上海大宁剧院完成了最后的预演,将于8月17日正式在上海大剧院亮相。在上海完成首轮演出后,中文版《猫》将在全国巡演,并于12月21日来到北京演出一个半月。记者日前前往上海感受这只中国《猫》,大宁剧院被装饰成一个垃圾场,十几只“猫”就在这里爬来爬去,一旦音乐响起,“猫”们就会立即精神起来,唱着跳着冲到台前,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据剧组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这些演员们已经很努力了,在表演上也力求达到导演乔安·罗宾逊的要求,但这部戏的表演太难,乔安又是一个要求苛刻的导演。演员们很难达到她的标准,所以逼得导演天天‘撞墙’。”虽然话有些夸张,但看得出导演的敬业与这部戏的难度,毕竟这些天演员不是扮演普通的人,而是要成为一只猫。
在预演中记者发现,与前一出戏《妈妈咪呀》相比,音乐剧《猫》更多的是歌舞呈现,边唱边跳的成分居多。演员在舞台上必须保持猫的体态和动作,这对于中国年轻演员来说实属不易,要让他们连续一二百场保持最好的状态,不仅对他们的演技是一个考验,在体力和耐力上也需要很好的储备。从预演的表现看,演员虽然能够把现场的氛围调动起来,但在高水准的保持和完全投入上,还是有些欠缺,对演唱风格的把握还缺少流畅和自信的状态。这也许是没有达到导演要求的原因之一,因为对于这样两个小时又唱又跳的演出,中国音乐剧的年轻演员还是第一次接触。
用中文演出音乐剧经典,“描红”是第一步,描得像不像需要观众来检验。记者发现,在“描红”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是关键。剧中歌曲《回忆》是观众最为熟悉的,转换成中文后,要怎样表现才能让中国观众听得入耳?《猫》中的摇滚猫是在原版演出中最为出彩的,中文版怎样让他不仅形似更要有摇滚的内心节奏?虽然在预演中,演员为观众展现了自己最好的状态,但由于《猫》是观众最熟知的作品之一,原版演出也曾经来过中国,观众免不了要做个对比。于是,如何保持一定的水准,如何让观众接受唱中文的猫,有待演员们在实践中去磨合、去完善。而导演着急“撞墙”这也不奇怪,因为这样的演出是中国音乐剧演员第一次经历。这倒也给中国音乐剧一个警示,培养什么样的音乐剧人才?怎样培养音乐剧人才才能适应正常的音乐剧演出运作?这个问题这回真的摆在音乐剧教育者们的面前。
中文版《猫》的负责人田元告诉记者:“我们还有一周的调整和准备时间,还有上海和外地的演出锻炼,相信到了北京,这一版本的《猫》将会带给北京观众最精彩的演绎,现在每一天演员们都在努力,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相信这一关能够闯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