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简约音乐让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火花迸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04 09:00:00 |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叶小钢(前左二)在今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上向观众致意

叶小钢(前左二)在今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上向观众致意

日前,在2013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上发生了有趣的一幕:上半场的《双合唱》《梦之翼》《悲欣之歌》体现了唯美的“自然主义”,乐迷听得如痴如醉;下半场的三首简约音乐作品却让部分听众猝不及防,不断重复的旋律让他们坐立难安,甚至提前退场。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创新的体验和启发,正是现代性音乐的特点之一,这场音乐会则将诞生于1960年代的简约音乐展现在对其并不熟悉的中国听众面前,观点的碰撞有益于艺术思维火花的迸发。

旋律不断重复

这三首简约音乐作品分别为茱莉亚·伍尔芙的《大、美、黑暗和惊慌》、大卫·朗的《镂空》及迈克尔·高登的《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由纽约乐侃乐团的6位演奏家携手深圳交响乐团演出。据指挥胡咏言介绍,该团由以上三位艺术总监发起成立于1987年,他们曾在9·11之前的世贸中心下进行过一次24小时不间断的马拉松演奏,轰动一时。

三首作品均为典型的简约主义风格音乐,如同卡农一样,对十几秒的音乐片段进行不断重复,并随着时间分支出去。单调的旋律让部分现场听众觉得枯燥到难以忍受,甚至提前退场。“《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乐》开始就像老唱片唱针过不去,后面就像一群蝗虫扑面而来,嗡嗡嗡的。”一位听众这样形容当时的感觉。但也有听众认为下半场音乐会很好玩,“这种音乐风格太新鲜了,给了我前所未有的体验。”

变化悄然发生

演出结束后,该场音乐会指挥胡咏言在微博中透露,当初他拿到总谱时心情同大多数人一样,“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说服乐手一同排练。”他还表示,有些懊恼演出前只对观众打了“预防针”:简约音乐的重复性会让人坐不住。但他后来仔细一想,发现“并非音乐的重复让人厌烦,而是在似乎重复不断的情况下,人们没有抓住那些悄然滋生的变化。”他指出,《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乐》中一个24小节的单三部旋律重复近20次却每次都会高出半个调,但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耳朵都没注意到,“这就是简约音乐的理念,就像我们年复一年过着同样的生活,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却发现世界早已千变万化。”

引发网友讨论

该场音乐会近日在网络上也引发了讨论,有人不认同简约音乐,认为作曲家创作时忽视了听众的感受,“好的音乐作品应该能让人产生共鸣和感动。”但也有人认为,创新的体验和启发,正是现代音乐的一大特点,“每个人对音乐欣赏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一种新的音乐理念或者风格出现,作为观众的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因为音乐的生命在于创新。”

还有人认为,这种新奇的音乐作品对于习惯了古典音乐的中国听众来说,引发了观点的激烈碰撞,有益于艺术思维火花的迸发,“事实上,去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还请来了更为惊世骇俗的无声音乐《4分33秒》,我们需要多元化的音乐作品。”不过也有网友建议,举办类似音乐会之前,应事先向听众普及相关音乐知识。

呈现多元作品

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钢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这三首作品请来音乐节并非刻意,“刚好乐侃乐团访华,我们便请他们来演出。因为简约音乐还没怎么在中国演过。”对于部分听众的不认同,他表示,“听众有权利选择喜欢或是不喜欢。”他还说,在音乐节上演奏这三首作品并不意味着音乐节推崇简约音乐:“我们的宗旨是向观众呈现多元化、多流派、多种风格的音乐。在贴近社会,符合学术标准的同时,也尽量展现更多新奇的作品。”

驻京见习记者 陶禹舟 (本报北京今日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