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聊出考题》中,我披露了在美术高考中有关“默写速写”的笑话。其中指出了速写是无法默写的道理。因为速写的定义是对人或物的即景写生。一张默写的图画,怎能称为即景写生的“速写”呢?这两天我又关注了近两年来全国各省区的某些考题,真叫“少见多怪,多见不怪”了!所谓“默写速写”的试卷,原来还不局限于一、两个省区,或一、两个高校,类似的考题还真不少。乃至令我开始怀疑,自己对速写所下的定义,是否错了?有这么多的“默写速写”,竟然还是省级的联考和高校的美术专业试卷,实在匪夷所思。
请看2009年山西联考速写试题:默写一个弯腰给自行车打气姿势的男青年像;河南的“速写默写女青年坐姿、男青年打篮球”;天津的“速写默写两位女青年一起看报纸”;还有山东的、江西的……至于相关高校的美术专业考题,除了几大美术院校外,也未能脱俗。就不赘例。所谓“默写速写”,我并不想,也无权深究。然而,让我扼腕叹息的,倒是堂堂的省联考、巍巍的大学堂里,命题诸师起码的美术知识与素养,诚如小鸟般不知飞向了何方!
至于素描与色彩的试题中,采用默写的方式,在全国不说百分之百,少说也有九十以上,且已成了当今艺考试题的时尚。试题采取默写方式,无须异议,我也不止一次地使用过。特别是素描、色彩等专业,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有多种因缘的。特别是各省联考的素描,面对着成千上万的考生,按物写生,有难度。再如,学校设在外地的考点,如色彩所需的静物,在当地未必都有。显然默写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艺考一个主要或重要的形式。
造型艺术的学习,提出默写,据我所知,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已作古的著名美术评论家蔡若虹先生所倡导。其因,主要源于过去我国学院派美术技法的教学,与生活创作的脱节。从而提出了在教学中,要“慢写、速写、默写与摹写并重”的主张。
造型艺术的默写,一要眼看;二需脑记;三能手动。通过眼的观察,面对形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看后脑记,摄入对象,训练深刻的记忆力;再以动手,默画造型,修养准确的表现力。这也就是默写的意义和功能。
画画,有个“画人难画手”的说法。初学,我画手如鸡爪。于是就先临手的摹本,再以默写。范样不贪多,多则二、三种。反复临,反复默。曾如少时读诗,有句叫做“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偷!”其意,当然不在“偷”。不外是,倘你背诵诗书范句,只要娴熟于心,多少也可依葫画瓢地写上几首。默画与熟背同理。但无论默写还是熟背,还得讲究方法。
蔡若虹先生教导我们,要践行“先观察、后默写、再校对”这三个步骤。且要反复进行,方能奏效。我的体会是,默写前,既可观察实物,也可临摹范画,且临摹先于实物为佳。临后默,默后校正再默画,直至相对满意止。默写此功十分苦,可苦尽甜来方是真功夫。只要不怕苦地坚持默写,别人一遍我十遍,必然成功。默写,也有死记与活学两种。开始需要“死记”,这是死功夫,要得。但“活学”更重要。什么叫“活学?就是要从理解出发。默画色彩静物,不仅要死记硬背几块颜色的搭配,还要理解色彩冷暖对比的原理。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快、更好地加强形象的记忆。做到活学活用,达以举一而反三。
无论临摹或默写,应与写生一样,画画时要学会从整体出发,然后及至局部,再回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养成宏观着眼,微观动手的良好习惯。
无论临摹或默写,在艺考培训的教与学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鉴于水平偏差,学画初期,不妨在临摹或默写轮廓时,拟用九宫格等方式先行试画。但这只是为提高学画的自信与兴趣使然,却不可始终以此,作为培训速成的妙药,企图艺考时蒙混过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