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留住音乐学校 留住琴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29 08:46:25 | 文章来源: 东南早报

早报讯 (记者苏丽艳 实习生罗丽莎 袁庆)曾经,鼓浪屿上活跃着工艺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演艺职业学院、厦门市音乐学校等多家艺术院校;如今,随着这些艺术院校纷纷外迁,只剩厦门市音乐学校“孤守”琴岛。昨天,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殷承宗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也对此表示遗憾,并呼吁琴岛应重新定位,不仅应该留住更多有文化的人,更应该在钢琴教育上创出自己的特色。

殷承宗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1941年,他出生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听着教堂音乐长大。回忆起童年时代,殷承宗不禁感慨,正是鼓浪屿上特殊的音乐氛围,为他日后在音乐道路上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找不到我,那一定是我在钢琴下睡着了。”殷承宗说,大概在他3岁的时候,他的三姑丈——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留了一架钢琴在他家,记忆中,自己成天都在听姐姐弹钢琴,岛上时常举办的家庭音乐会和教堂音乐也对他的童年影响深远。他还记得,1945年至1949年间,不少老鼓浪屿人纷纷从海外回到鼓浪屿,其中不乏在音乐上颇有建树的人物,这期间也是岛上家庭音乐会颇为盛行的时期。

12岁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殷承宗从此开始了传奇的音乐人生,回老家的机会也少了。最近几年他回鼓浪屿的次数比较多,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家庭旅馆越来越多了。

对于鼓浪屿上琴声越来越少的现状,殷承宗感同身受,在他看来,正是“景区”的定位,让鼓浪屿越来越丧失本原的味道。越来越多老鼓浪屿人搬出琴岛,知音难觅,琴声自然也失去了留存的生命力。

“鼓浪屿应该做好定位,不应该光是景区。”谈及鼓浪屿的未来,殷承宗认为,不应该让琴岛成为“过去的博物馆”,而应该挽留更多有文化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打造有特色的钢琴教育。

第五届鼓浪屿钢琴节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不过在殷承宗看来,两年一次的钢琴赛事对于提升和维持琴岛的音乐氛围显然力不从心。他本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也曾在厦门参与组织过国际性的钢琴赛事,却遭遇没有厦门选手的尴尬。鼓浪屿上历来有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如今不少艺术院校已纷纷迁出,对此殷承宗也深表惋惜。他认为,有必要留住岛上仅存的音乐学校,可以尝试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优秀师资,致力于打造某一方面的高端音乐教育,形成区别于北京、上海等其他一线城市的教育特色。惟有如此,才能留住人,留住音乐氛围,鼓浪屿的琴声也才有延续下去的生命力。

人物名片

殷承宗,1941年出生,传奇钢琴家。先后获得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第一名、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他致力于钢琴音乐的中国化,其创作的钢琴伴唱《红灯记》是中国音乐与戏曲史上的一枝奇葩,由他主持并作为创作者之一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是迄今中国最重要的、在世界范围传播最广和被演奏最多的钢琴作品。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