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要高分,还是要想象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4 09:54:22 | 文章来源: 东方网

最近,有几条有关教育的重大新闻掀起了人们对教育的又一轮评论高涨。

先是在全球21个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而想象力排名名倒数第一,而另外一个关系到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创造力-则排名倒数第五。

正当人们以此为话题,爱恨交加地议论应试教育下考奴问题时,却又传来一条令人振奋的新闻,在经合组织教育司权威性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比萨Pisa)调查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表现全球第一,并明显领先。如此出色的成绩引来经合组织教育司指标与分析部主管认为,上海的学校不是在培养死读书的学生,而正在引导学生将能力和热情转化为优异的成绩。

事实果真那么令人振奋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管怎样的评估,都脱不了应试能力和技巧,要知道,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和育人模式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学生会考试。君不见,无论是针对非英语学生的托福还是针对所有人的SAT和GRE英语考试,中国学生屡屡成为高分主体和最高纪录保持者。在二十几年前就有不会开口说英语者考得托福高分的传闻。高分在中国扎推出现引得美国佬改变托福考试内容,引入了口语和写作部分。但是中国人的应试技巧和能力源远流长并极富创新性,还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总结推广,因此高分还是屡见不鲜。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考试上无疑略逊一筹。

那么回到上面“比萨Pisa”雄踞榜首的新闻,我们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而是作为理所当然、预料之中的成绩。何喜之有,更添悲哀,因为这再次应证了我们的学生不过是极会考试。

近年来国内科学界较多地议论科技创造和创新力问题,比较集中的观点认为科学家对自然之谜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国家、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现的主要动力。我们比较擅长后者的培养,而缺乏对人们兴趣好奇心的培植。好奇心,不仅仅指对事物本身产生的兴趣,还包括从不同现象,或者不同经验中找出共同点感到兴奋的心情,到了这种程度,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思考的方式。这是各领域创造和创新的关键,而国家和社会需求总是集中在某几个领域,不可能引发全领域的创造和创新氛围。因此持续的兴趣和好奇心才是根本。

而我们的孩子除了应试分数和成绩,创造力缺乏,原因在于想象力低下,好奇心阙如,智慧的火花在不断的“教育”下早已消失殆尽。

有临近崩溃的家长在网上说,孩子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鸡晚,尽学些没用的东西,但不学又不行。在陷入深深的忧虑之际,忽闻此比萨分显示中国教育是成功的,他不由得粗言粗语破口而出。在其他不少场合,我听到了不少家长激动地控诉,自己的孩子怎样在目前教育体制下,仅仅因分数不高并定为“失败者”而丧失信心,而一旦被送出国外,则脱胎换骨为精神焕发的全优生。

同样是高三学生家长的我,也是感同身受,唯一的感叹是:高三学生唯一的目标就是靠高分;高三学生真苦,高三家长真累!

自高二开始,女儿就纠结于在3+1中选哪门,中途有三次修改选择的机会,我们在第二次中改换门庭,从物理到化学,还是因为耽搁了几个月的学习而“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此化学成绩一蹶不振,烦恼忧虑蜂拥而至。更糟的是,原来一直很好的语文和英语,也由于高三应试要求提高,变得不会做对题目了—语文古诗鉴赏理解要按照标准理解来答,如果加上自我色彩浓烈的体会式理解就是错误的;作文也有立意和境界的要求,多采用正面形象作例子,多加些众所周知的漂亮句子和诗句,就可以拿高分;英语写作用词要规范地用课堂教过的,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词很有可能被老师批为错误。

从小学习轻松而各方面优异、对学习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女儿,前两年还一直在兴趣导向、素质教育道路上奔行,到了高三却变得不知道如何学习了,关键是不擅长考试和拿高分,面临痛苦的“转型“—尽量把自己变成会考试的机器!因为不仅高考看分数,而且标榜为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自主招生”其本质也是分数引领和成绩第一!

记得高中第一次家长会时,学校说大学招生中的推优和推荐,自主招将推动素质教育,在学校向高校推荐时是看每个人所有功课的分数,包括音乐、美术和体育,高一、高二和高三成绩综合看,后面的权重大些,我还信以为真,女儿也因为喜欢在音乐和美术课上投入很大精力,表现出色,但高三的经历说明当初的说法完全不存在。自主招生主要看语数英三门年级排名以及四门的年级排名,而且主要看临近推荐的那两次考试排名,排最高的推荐进北大清华,然后轮到复旦交大。因此,自主招生的学校推荐还是取决于你的分数,而且是主课的分数。这样的自主招生不仅无法推动素质教育引领下的教育改革,而且平添学生的负担—现在不仅要按照大纲要求准备高考,还要超出大纲要求准备自主招生考试。

我一直在想,除了考试,我们难道没有其他方法挑选出所需要的学生和人才了吗?得到的答案是“这是目前体制下唯一可行的最公平的方法”?那我要说,这样的借口不充分,这种方法的公平性比不上“抽签”,抽签发生在所有人身上的概率是一样的,因此也是最公平的。为什么我们不用抽签方法还是选择挑选方法,说明有挑选的必要。考试只是挑选的方法之一,但与公平与否无关。光从挑选未来各种人才的需要而言,如今的考试方法根本不是好方法;而如果要以公平为主导,那也不应该是考试方法,而是“抽签”方法。

为什么我们不能、也不敢拿出比目前考试更好的并公认的真正公平的方法,关键是缺乏公平公正的规则并严格遵守;同时缺乏鉴别和评定人才的真正的伯乐。没有伯乐,有再多的千里马也无用武之地;有了伯乐,加上严格遵守公平公正规则的环境和氛围,又如何会总是被迫进行类似于考试这样的“次优选择”或“好于最差”的选择哪?因此,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考试方式或推荐方式的改变,而是公平规则制定的人及其环境的存在,发现选拨人才的人和环境的存在,然后义无反顾地进行彻底改革,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不断推向考奴情况的重演,才能造就让好奇心茁壮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才大量涌现。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