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条简短的新闻,让人心寒,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孝为先”的道德社会里,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惶恐不安。这个新闻是这样的:旅日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刀刺母亲。
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的这一幕令周围人都惊诧不已。上海警方透露,纠纷的原因是因为在日本上学的学费。母子二人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据悉这名留学生在日5年,从未打过工,学费和生活费都靠母亲每月7000人民币的收入来出。
看完后,笔者脑海中闪过一个词汇:教育救助。我们熟知的贫困救助,就是政府民政等部门给困难群众给予直接的金钱和日用品,用来缓解保障困难家庭的正常生活。那么教育救助呢?从主客体说,主体应该是能提供方案,帮助孩子正常健康成长的一个组织或机构。客体就是性格和行为有极端表现或有偏差的学生。
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救助与学生所在家庭的经济收入无直接关联。需要接受教育救助的学生可能是分布在不同家庭情况的,因为造成学生性格和行为有偏差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不是一个成因,不是一时促成。
时下,独生子女的比重很大,这个群体也特别容易出现问题,学校教育还是主要停留在“成绩”考察上,对学生的“德”、“美”等领域用心不足。这样难免会忽略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健全人格的修养。就像这个留学生,可能在很早就有一种观念上的认识偏差,但是,没有人给他及时地帮助,让他一直带着“病菌”成长,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个“病菌”就会演变为一种恶行。
“教育救助”的终极收益方是我们整个社会,它能让社会更加和谐,把一些对社会造成伤害的意识消除在萌芽阶段,不至于演化成伤害行为。因此,“教育救助”应该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教育部门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价、救助、跟踪的科学体系和操作程序,让学生沐浴更多的阳光,如此,他们才能给社会带来温暖。(王朝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