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教育理念,到底听谁的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5-13 13:22:09 |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

“虎妈”的话题,从年初到现在,依然时不时会蹦到公众面前。刚过去的母亲节,又一次出现关于需要怎样的妈妈的讨论:是像“知心姐姐”卢勤在《长大不容易》中提到的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妈妈,还是像蔡美儿在《我在美国做妈妈》中所渲染的,以灌输、强迫和严苛管理为教育特色的“虎妈”。中西教育理念之争似乎在变成海内外华人教育理念的内战。

事实上,所谓中西教育理念之争由来已久,近年来尤其明显。在美国,已有许多人抱怨“常春藤盟校里充斥亚洲学生”,指责亚洲学生高分低能、不能均衡发展。去年11月,加拿大知名杂志《麦克琳》也曾刊出文章,称加拿大大学过于亚洲化,名牌大学里充斥着过多的亚裔学生,并称亚裔学生的家长“威逼利诱子女非进名牌大学不可”,说亚裔学生是“靠成为分数机器进入名校”,然后“放弃社会活动和交际死读书”,在学校里名列前茅。这篇文章被主流大报《多伦多星报》摘登,引起更大波澜。其规模、影响,在北美都较“虎妈”之争有过之而不及,不但许多社团、名人和媒体卷入其中,连联邦部长也参与讨论。

教育理念到底听谁的?是中还是西?其实,过于执着地将中西教育模式对立看待,仿佛非黑即白,舍此即彼,是不恰当的。

中西方教育模式本非畛域分明。都说中式教育主张灌输,但孔子就大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都说西式教育主张个性、快乐,但所谓宽松,很多时候也是宽中有严。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西方教育模式早已互相借鉴和渗透。在中国,许多家长也开始借鉴西方教育模式优点,主张启发式教学,并尊重子女个性和意愿。同样,许多西方家庭也借鉴中式教学方法,对子女基础学习抓得较紧。加拿大一些省份出现各种形式的中学“重点班”,也被认为是向东方教育模式的一种借鉴。

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才能不同,他们所生活、学习的背景也各异,所适合的教育方法也自然应当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只要是合适的,只要是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调动、个性得到最好发挥,在学业和日后的事业、生活上能打下最坚实基础的,不论是中式、西式,还是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反之,倘不顾子女条件,不顾现实情况,先入为主地执着于教育模式的中西之辩,并为坚持所谓最优教育模式,而让孩子削足适履,那就是不好的教育模式。

不仅如此,教育思路还不能不受制于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框架下,那些强调快乐教育的教育家,往往免不了说一套做一套。而在北美,许多教育家、教师也承认,即使“重点班”也不可能让学生像东方孩子那样玩命读书。

所谓教育模式原本就是因人而异的东西,只要是适合孩子的都可以用,只有最合适的,没有最好的或最不好的。教学模式的“零部件”是中是西,是“纯种”是“杂交”,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且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强调“比尔·盖茨没文凭”,不能否认华尔街高管们大多有名校文凭傍身的事实;强调“虎女”考入“常春藤”,也无法证明其不用“虎妈教育法”就一定进不去。这类说辞,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蔡美儿并非出生于大陆或台港澳等中国文化核心区,她在北美长大,受的是北美文化的熏陶。她自称自己对子女的苛刻家法源自母亲真传,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是“蔡氏教育模式”,而不能说是“中式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本就应该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已,应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将“虎妈教育法”曲解为“中式教育理念”,再凭空架构“中西教育理念冲突”,看上去固然热闹,却着实既没什么道理,也没多少可取之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