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国展”与当代书法创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31 09:04:34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报

“国展”之思 辉煌与挑战共存

以“国展”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书法展览挟波澜壮阔之势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尽管人们可以列举出当代中国书法诸多领域的辉煌成果,但“国展”的影响力和受追捧程度却是他者无法企及的。近30年的“书法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国展”为风向标的,“国展”的潮起潮落直接牵动着书坛的风云变幻。无疑,“国展”的成功举办和绵延不断自然与广大书法人的热情参与、倾力支持分不开,同时也得益于“国展”在审美导向上的正确把握:一、对传统、经典的尊重;二、对创造、个性的尊重。前者是书法的立身之本,尊重传统和经典,就是尊重书法艺术本身;后者是书法发展的动力,尊重创造和个性就是对艺术发展规律的尊重。值得总结的是,“国展”在对上述问题的把握上没有孤立、片面地理解,而是持辩证的态度,体现了“国展”宽容而深刻的审美追求。正因此,人们在“国展”中看到多种风格、多种流派、多种形式等既相互激荡又和谐共存的局面。

然而,在辉煌的另一面,“国展”和当代书法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一,上世纪初以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掀起和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对千百年来处在相对封闭稳定状态的传统书法产生致命的冲击,毛笔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至上世纪后半叶,电脑时代的到来更使书法完全变为一种纯粹的艺术。

其二,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对外交流剧增,日本的现代派书法、欧美的现代艺术与思潮的不断涌入对中国本土的传统书法产生强烈影响。书法的视觉化、美术化倾向日益加剧,甚至出现在创作中脱离文字内容、淡化“书写性”的现象。

其三,随着书法学科化、专业化建设的推动,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由此发生一个明显的转变:从修养的学问立场走向专业立场,其直接结果就是当代高等教育过多地将书法视作一个纯技术层面,如较多地关注书法艺术的笔法、形态、构成,而对与传统书法息息相关的精神内涵较少关注。

其四,当代书法创作进入到以展览为中心的时代后,“展厅效应”成为创作者朝思暮想的尤物,而“国展”富有诱惑力的竞争平台更使成千上万的书法人乐此不疲。在这种近乎狂热的追逐中,创作者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否入展、获奖,一夜成名。于是,“展厅效应”的负面影响凸现出来,“形式至上”的标榜,“制作”倾向的加剧乃至“丑书”的风行,无不显露出当代展览文化所导致的偏激、浮躁、功利的心态。许多人称书法的“国展”就像奥运会,各省(市)为了金牌和排名,各显神通。于是乎,我们在各种专业媒体上看到了连篇累牍有关“国展”冲刺班、强化班、培训班的信息;在“国展”开幕式现场可看到万人赶集、摩肩接踵的惊人一幕;在布置得密密匝匝的展厅里看到了五颜六色、七拼八凑的当代书法新时尚,甚至看到了东倒西歪、支离变形又近乎如出一辙的风气……关于展览之弊端,近有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书法展览已泛滥成灾,以书法的名义践踏书法。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书法艺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以“国展”为中心的全国性书法活动把书法从书斋推向社会,从个体推向集群,展览已成为书法联系广大书法爱好者最主要、最直接的形式,原本的艺术个体行为或沙龙式雅集活动转变为艺术公众行为,“展厅效应”已直接导致书法审美观、价值观的转变。另一方面,经过近20年“书法热”的洗礼,当代书法逐渐走向成熟,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求书法积极应对,与时俱变。当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必须尊重艺术规律,以人为本,把作为书法创造主体的书法家和作为群体的各级书法协会、各类书法社团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当代书法创作及活动的组织理应有更开阔的视野与思路,有更高远的目标与追求,有更切实可行的措施与载体。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学术化、精品化就成了当代书法创作与活动的必然选择。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