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题跋背后的文化分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09 11:34:17 | 文章来源: 新浪

资料图片

 

今天看了齐白石的两幅画,其一是他八十四岁时画的《偷桃图》。画面上画一个猴子左臂抱着桃,右手遮在额上回首观望。他题:“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惧,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义廉耻。白石老人画并题廿二字。”另一幅是《献寿图》,也画这个猴子抱桃,完全一样。看来,白石有一个底稿。但在猴子回望处,增加一株桃树而已。白石题了长跋,其中说:“猴子,我信你是献寿去了……”然后把去年题在《偷桃图》的文字又写了一遍,但后面加了一句话:“与今题大悖而异。”为什么去年说猴子“偷桃”,而今年又说他“献寿”呢?自己说:“皆因老年人易生恻隐之心也。”猴子抱桃形象相同,但一是偷桃,一是献寿,内涵和境界就大相径庭了。这相同的画而产生不同的境界和思想,靠的是题跋。白石老人的童心、才思、情怀、胸襟、趣味就在这题跋中显示出来了。如果今天的画人画这幅画,肯定题“猴桃图”。当然,白石如果不在画上题字,也就是“猴桃图”而已。

齐白石还画了很多《不倒翁》,如果不题跋,那只是一只玩具,并无深意。但他在不同的《不倒翁》上题下了不同的诗句,如“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又如“岁无心肝有官阶”、“官袍楚楚通身黑”、“自信胸中无点墨”。画上增加了题跋可谓点石成金,艺术的价值就大大提高了。要我看来,这题跋的价值大大超过画的价值。白石老人的正直、可爱以及对官场黑暗龌龊的憎恶,就在题跋中表现出来了。人们看到这幅画所能引起的共鸣以及不能忘怀,也全在这题跋中。是题跋赋予了这幅画灵魂。

题跋的“题”,本意是前额、额头,“跋”的本意是用足踏。一指头(前),一指尾(末),其后,写在书籍或书画作品、碑帖前面的文字叫题,写在其后的叫跋。段玉裁《说文解子·足部》云:“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再后在书画作品上题字(他人题、自己题)也都统叫题跋了。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