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青年艺术家的未来由谁决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13 13:48:09 | 文章来源: 艺术与投资

秋拍大戏正在上演,在这个舞台上,有的艺术家华丽演出继续,有的则黯然落幕,不同结局,不同声音,旁观者更是见仁见智。在观众日益挑剔的时代,名家名角,都保不齐有人喝倒彩。初出茅庐的愣头小子,要想出彩,更是需要功底和运气。

从已经结束的场次来看,青年艺术家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一道小菜。想当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时候,国内很多一线、二线拍卖公司都会专门为青年艺术家开辟专场,整场能有数十件甚至上百件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很多青年艺术家还没有进入画廊市场,就直接跃入拍卖市场。搭着市场大势的顺风车,他们在市场好的时候,能够侥幸在拍卖市场上找到买家。但时至今日,随着中国藏家的日渐理性、成熟以及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青年艺术家尤其是急于进入拍场的青年艺术家,频频遭遇滑铁卢。

在今年秋拍上,各个拍卖公司的青年艺术家份额还在缩水,一些拍卖公司的场次甚至取消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即便依然保留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场次,作品件数也由数十件缩为十余件甚至数件,并且各拍卖公司选择的青年艺术家名单也大同小异。即便如此,一些在拍卖市场上表现很稳定的青年艺术家,也出现流拍的现象。青年艺术家靠拍卖出头的日子,已经逝去了!

即便在艺术市场好的时候,进入拍卖市场的青年艺术家,对于整个青年艺术家群体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在拍卖市场和画廊市场上露脸的青年艺术家已经是位于“金字塔”顶的人了,还有更多的青年艺术家位于金字塔的中下层。只有让这些怀揣艺术梦想、坚持艺术创作的青年艺术家有梦可寻,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才能健康长久的发展。从笔者对青年艺术家的了解来看,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心怀理想,努力拼搏。他们怕的是没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只要有有实现梦想的一丝可能,他们就会在艺术之路上下求索。

现在,除了拍卖、画廊、艺博会等传统渠道之外,开始出现一些致力于推广青年艺术家的崭新模式、比如全国巡展式的“青年艺术100”、hi小店等活动与机构。以“青年艺术100”为例,在短短三个月里,携带100位青年艺术家的300件作品,相继在北京、广州、上海三地展出,实现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在青年艺术家市场并不乐观的当下,难能可贵。据悉,在“青年艺术100·北京站”VIP预展之夜上,现场贴红点(红点代表已售)的作品就近四十件。在广州站,他们的销售率也超过10%,良好的销售业绩自然会让有销售的艺术家获得精神和物质的认可。与此同时,这种推广青年艺术家的新型模式更值得探讨。

“青年艺术100”是面向公众的开放型展览。在展览现场能够看到王薇等资深收藏家,王新友、伍劲等关注青年艺术家的画廊与经纪人,也能看到关注青年艺术家的策展人和批评家,比如冯博一、刘礼宾等。但是,看到更多的还是生面孔,这些人有的是实业家,有的是金融机构高管,他们对当代艺术有兴趣,并且有消费能力。hi小店则依附于咖啡馆的经营,试图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用一种公共姿态的介入而形成更大的宣传与购买号召力,目前看来,这种方式也收到了较好的回馈,销售状况良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消费能力的人,对当代艺术开始感兴趣。他们第一次买艺术品可能仅仅是为了装饰家里的一面白墙,随着购买次数的增多,对当代艺术了解的深入,渐渐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藏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是出于喜欢而购买,而非快进快出的艺术品倒卖者。专业藏家的数量是有限的,审美趣味也有一定的固定性,能进入他们视野的青年艺术家,能有几个?但是,公众的审美趣味各异,进入他们消费层面的青年艺术家各不相同。他们的介入,解决了很多青年艺术家的生存问题,这对中国青年艺术家的生态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股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中国青年艺术家甚至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