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校招生必须改革,加大文化课比重,变被动招生为主动寻找艺术好苗子”
太看重文凭,对艺术人才的发展不利,这样功利性的观念,必须改变。艺术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艺术之路的起点并非一定名牌大学不可,换句话说,艺术类院校也不一定就是培养明星的“大本营”。黄昌勇举了一些例子,国外有很多并不知名的社区学校也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培养艺术类人才,同样颇有成效。而就我国的情况来看,也有不少演员来自民间,并非“科班出身”,他们自学成才,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走上成名之路。
高等艺术教育,应当回归到艺术本身上来。上海戏剧学院正在酝酿招生改革,今年上戏招生的特点是实现公平性、公正性和选拔优秀人才的严密结合,学校取消了任何形式的培训班。致力于挖掘既具艺术潜力、综合素养又高的艺术人才。
首先,要加大艺术类招生的经费投入。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趋之若鹜,有些艺术类院校就将招生过程产业化,从中谋取利润。“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招生是高等艺术教育体制的重要一环,是一个入口,应当投钱,而不是赚钱。”
其次,报考艺术类专业,并不意味着文化课成绩就理所当然地“低人一头”,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低的传统印象必须改变。近年来,上戏招考中的文化课比重越来越大。从去年开始,除表演类专业采取“专业排名、文化划线”的招考方式外,在其他类别专业招考中,专业课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
扩大人才选拔的力度也势在必行。上戏是最早实行自主招生的院校之一,今年更准备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纳入自主招生范畴中,从中吸纳优秀人才。此外,今年暑假,将举办表演专业的人才选拔夏令营,在全国范围内挖掘“好苗子”。目前,上戏开始与部分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比如在青岛设立艺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从根本上夯实艺术基础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和优秀师资。在招生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思维、兴趣、潜质及其他基础能力的考察。
过去,上海戏剧学院有着不少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的优良传统。如在招考季节,很多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会奔赴大江南北,去农村、去工厂、去学校挖掘有艺术天赋的年轻人。这些良好的吸纳人才的传统,亟待恢复。去年,上戏在内蒙班的招生过程中,已经有过这样的尝试。在招考前,上戏派出优秀教师前往内蒙古的各个中学,动员在艺术上有造诣,却对艺术类院校不甚了解、暂时还没有参加艺术类招生打算的学生报考。“变被动接受考生为主动寻找考生。”
又是一年艺考时。每年艺术类招生考试,都吸引数十万的艺考大军。考生的心思各有不同。有目标清晰明确、为追梦而来的;更多的对未来一片茫然,只为搏一张文凭。
面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艺术类招生之“热”,该如何作解?文化产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什么影响?怎样吸引真正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走上艺术之路?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认为,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艺术招生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入口环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同时,艺术教育体质和观念亟待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