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8日,当第三十六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的时候,我国已有1800多座国有博物馆和200多座私人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自2008年国家开始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比免费开放之前有了成倍的增长,国家为此投入的专项资金已超过80亿元。博物馆提供的免费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惠及亿万大众。
博物馆如何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寓教于乐,给青少年关于世界的惊鸿一瞥?如何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出每个人的好奇心,为他们营造出一片快乐的学习园地?博物馆如何变成孩子们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怎样才能从博物馆中找到认识和理解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钥匙?这些问题可能是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不得不思考的下一个课题,也是事关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
——编 者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之前,国家文物局与中国博物馆协会进行了2011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的评选,主要的内容涉及最佳展示推广、最佳未成年人教育、最佳讲解导览、最佳文化产品推广、最佳旅游推广、最佳社区文化促进、最佳管理创新、最佳社会参与等十个项目。其中诸多评委感到远没有达到最佳的就是未成年人教育这一环节。
未成年人的参观人数已经占到博物馆人数的1/3,但这仅仅是一个数字,他们真正获得的审美教育少之又少
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机会去内蒙古博物院参观,但在呼和浩特市以及内蒙古的其他城市,内蒙古博物院的“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却是家喻户晓。2011年,内蒙古博物院的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其中青少年观众超过50万,占到了1/3。而“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于2005年开办,至今已有400余期活动,参与学生10万余人。
还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2011年度总参观人数53万,其中青少年参观人数为14万,占到1/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北京市开辟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教育基地,为促进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2009年该馆推出了“永恒的记忆——看一次抗战展览,观一场抗战电影,唱一支抗战歌曲,写一句抗战寄语”的大课堂活动,旨在让中小学生深入了解战争与生命、国家与民族、祖国与责任的三者关系。活动启动3年来,接待了北京八中、北京小学等300多所中小学校6万多名学生,2011年,香港圣保禄教会女中、浸会中学等500多名学生,先后分8批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了大课堂活动。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教育之于未成年人,犹如水分之于鲜花。在理想的状态下,一个博物馆应该有完善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起完备的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能够结合学校的教学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教育服务。但从申报的资料看,我们所有的博物馆对于博物馆与未成年人的教育的结合都还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比如大家都片面地认为,一年举办几次未成年人在博物馆找快乐的活动、聘请一些小小解说员就完成了未成年人的教育任务。在展览与展示上并没有真正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基本上未成年人与大众看的东西是一样的,享受的是同样的解说。只有少量的博物馆辟了专门的少儿活动区域,但也主要是一些手工的制作作坊什么的,侧重于参与性,并没有成系统的教育规划。
国家应该从政策上推进未成年人教育与博物馆的结合
“指南针计划”是国家文物局一直在推动的、一项旨在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发明的系统工程。它的设想是首先让博物馆和考古学家利用现在的考古发现,复原造纸、印刷、陶瓷、青铜器制作、指南针等发明的生产原理与流程,然后在广大的中小学中进行推广。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以升学率为一切出发点的今天,没有多少学校愿意真的开设这样的课程,每周真的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们手工参与这些发明的过程。本来这是一个可以让博物馆与学校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好计划,但推广起来却并不现实。
法国为了加快博物馆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制定过一系列政策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比如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都不开课,而是鼓励大家都去博物馆,博物馆也就在那一天成了学生专场。位于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城”是欧洲最大的科普博物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一个集展览、实验与资料调阅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场馆;它为12岁以下的儿童开设了4000平方米的“儿童馆”,儿童馆又分为3—6岁、6—12岁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区域。而专门针对青少年的项目是开设“维莱特班”,整个班级可以搬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科学城平均每年接待250个“维莱特班”,一些欧洲国家的学生也慕名前来这个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分别与北京市的10余所小学、幼儿园达成合作协议,把这些学校的手工课、美术课都转移到博物馆来进行。副馆长志源说,现在学生们课业负担过重,每周抽出一天去博物馆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更多的学校不过是把春游的时间改在了去博物馆,学生们去了博物馆也是为了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哪里有什么心情去好好欣赏博物馆的展陈。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李耀申强调,正在制定的《博物馆条例》明确指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和任务之一便是要与学校的素质教育相融合,在青少年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国家应该有更为合理的机制来保证学生、学校在博物馆花费的时间。
博物馆不能片面追求考古化、专业化,而应该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创新
博物馆不能片面追求考古化、专业化,而应该在普及与提高方面创新英国的许多博物馆承担着老师培训的服务。中小学教师均可免费到博物馆接受时间不等的艺术史培训,这些老师以后带着学生来博物馆时就可以充当非常专业的解说员。在法国,并不是所有的国立博物馆都是免费的,但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对教师及欧洲26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免费开放,并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组织专场讲解。
显然中国对中小学老师还缺乏博物馆教育的环节。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建设依然如火如荼,但宋新潮认为,很多新建的博物馆都存在定位模糊和不当的问题,大多数的博物馆都追求成为综合类的历史博物馆,而不是根据观众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成为艺术类的博物馆。
各种各样的艺术博物馆在法国星罗棋布,当然最著名的审美教育都集中在卢浮宫、奥赛美术博物馆,这里便成为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主要基地。少年儿童观众主要围绕着卢浮宫的雕像学习基本的审美,而艺术院校的学生则主要在奥赛美术博物馆学习莫奈、高更、米勒的代表作。一队队的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都是在各大博物馆的世界著名艺术作品前面,完成自己的美育教育。
专家认为,中国最缺乏的恰恰是这类艺术博物馆以及科普类自然博物馆。追求文物考古化与知识专业化的倾向,也间接地导致了我们的许多博物馆很难在基础的美育、科学知识教育方面发挥作用。许多博物馆都大同小异地从史前的恐龙时代讲起,再一路新石器旧石器地讲下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都拥有涵盖众多历史阶段的丰富文物,又不能充分发掘本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导致许多博物馆的展览并不能与当地的民众发生亲密的联想。同时又有一些博物馆太过区域化,展览完全成为本地区历史发展的单一叙述,不能从更大范围的角度阐述本区域同周边四邻在文化上的相近性,显得形单影只。
近几年,国际博物馆界更加注重博物馆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同时更加期待博物馆在促进一个社区文化的形成与共识方面的作用。而对于中国众多的博物馆来说,通过自己的资源整合,更好地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美学、科学素质显然更为迫切。我们更愿意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新馆建成或改扩建之后空间的扩大、藏品的丰富,而是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博物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在面对一件件简单的陶器或青铜器时,纯真的眼睛里所散发出的那种惊喜的光芒。每一件摆放在橱窗里的文物或者艺术品在传达出那个时代的美学理解时,最希望的或许是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找到知音。
链 接
放眼国外博物馆收费
英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
英国是世界上博物馆率先实行免费开放的国家,现有约1500个博物馆。为使博物馆的众多珍贵收藏为大众所分享,谨慎的英国人在实行免费开放时采取三步走策略:1999年4月所有儿童免费参观博物馆,2000年4月退休人员免费,2000年底英国最好的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相继免费开放。从2001年12月起,英国博物馆开始对所有公众实行免费开放。英国文化、新闻和体育部门每年拨出4000万英镑补偿属下12家博物馆因免费开放而损失的门票收入,而该部门主办的所有22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每年还能享受总额为3.2亿英镑的预算拨款。
法国: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
法国是世界上博物馆最多、馆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7000多家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的游客参观。2000年法国文化部长托特曼女士宣布从当年1月2日开始,法国国立博物馆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日免费开放。此后这一措施扩大到所有公立博物馆。一些私人博物馆也在逐步加入到第一个周日免费开放的行列中。
2008年1月1日,法国正式开始试验性地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随后,14座博物馆和纪念馆迎来免费参观者。在此之前,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法国国庆日以及“文化遗产日”都是博物馆免费开放日。法国最负盛名的几大博物馆均为国立博物馆,一般不免费,但门票收入远不及运营和修缮费用,因此大多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这些博物馆的门票价格从1欧元到10欧元不等,兑换成人民币看似不少,但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比则为九牛一毛。法国博物馆都对记者、教师、档案员、未成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社会特殊群体则免费开放。
意大利:对部分人群免费开放
意大利各地的博物馆、画廊、历史性建筑物、考古遗址、公园等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的制定均由政府文化遗产部管理。意大利的博物馆实行个人票和集体票,但没有年票、季节票和月票。一般来说,年龄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65岁以上的老人,正在艺术、建筑、文物古迹保护专业学习和教学的学生和老师,以及在文物古迹保护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可以免费进入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为12欧元,意大利的一些博物馆往往只有米开朗基罗或达·芬奇的一两幅作品,就将票价定为9欧元。
美国:博物馆一般不收费
美国的博物馆多如牛毛,科技馆、美术馆、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还有数不清的专业博物馆,遍布城乡各地,近两万座,其中大约1/4是艺术博物馆。单是首都华盛顿,就有5000—6000座博物馆。一年的参观人数就多达8.5亿人次,平均每个人一年要进入博物馆去参观2—3次之多。
美国人只是在文化产业当中,确认一部分是“非营利组织”,大致包括表演艺术组织,艺术、科学博物馆和美术馆,艺术和文化组织,艺术和文化协会,公共部门等。它们既不同于营利性的机构,也不能等同于中国的事业单位,不由政府足额拨款,而是既面向市场拓宽资金渠道,又接受政府基金和私人捐赠扶持。博物馆创收无非两大来源,一是门票收入,二是对自身资源的合法经营。因为博物馆具有公益性质,一般不收费,即使收费,也不会很高。最主要的创收,来自商店经营,博物馆的经营享有免税优惠,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每年出售图书6000多种,还有大量的小纪念品、合法复制品和礼品。博物馆的咖啡厅等也免税经营,巨大的客流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记者 杨雪梅) (责任编辑:高慧月(实习)、林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