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之境——袁广的风景意象

时间:2012-12-26 09:58:56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袁广>相关报道>

文/于洋

如果一位画者,能够身处繁华都市,心中却总是深藏着某个永恒不变、钟爱一生的意境,那他的画就一定是精彩耐读的。尤其在这个信息多元传播的图像时代,当线条与色彩的绘画意象愈来愈难以给观者带来直接性的感官冲击,当消费社会的生活节奏与资本价值观愈来愈难以为二维平面的画面空间所承载,在光色悦目的都市景象中,传统的山水与风景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油画家袁广的画,正是试图以一种平静而自足的自然风景意象,来完成某种心智与情绪的“造境”,于是这些画在喧嚣的都市中更显弥足珍贵。

画如其人。袁广的画纯粹、宁静而厚重,袁广其人亦崇尚中庸之道,心态平和,顺其自然,喜欢中国传统文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袁广在大学本科时期学的是国画,这使他从一开始就养成了以“中国画的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致广大、尽精微”与磅礴大气,至今依然是袁广创作中的精神指引。他对风景意境的观念表达与追求,常常致力于使中国绘画的写意表达与西方油画材料达到一种自然的结合,在自己的画面中建立一种新秩序,以描绘自己心中的风景而完成中国本土绘画中的写意传统与西方油画在观念、技巧上的融合。然而中国画与油画在观察创作方式与表现技巧上的差异,决定了二者之间的距离,以中国画的眼光画油画,画面就难免带有前者的特点,同时可能会缺少后者的本体性味道。对于这一点的思考,也是袁广一直以来的课题,尽管这种选择为其画面带来的是摈弃了油画笔触的厚重感和斑驳的视觉肌理,但另一方面却在平面化表现语言与整体画面气氛的营造上不赘冗言、直指意境,这也是他执着于以中国画精神来经营画面的初衷。而之所以当初由中国画改画油画,也是源于国画的工具和作画过程的相对繁琐之故,他更热衷于油画的直接、干脆,可以即兴式地及时记录灵感。由于他曾系统学习过中国画和油画,其作品风格也中和了东方绘画精神和西方的写实画风。1992年创作的《软浪》系列,既保留了这种转变的轨迹,以反复点彩的形式既表现了细节,又兼具形式美感,在平面化的构图中追求形式感的变化与装饰意味。尽管这组作品当时受到了不少好评,并在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袁广的追求没有因此停滞,后来《山的皮肤》《水的皮肤》及《光的声音》等一系列作品的风格更趋向写实,即执着于袁广一直追求的“表象”。

在袁广看来,所谓表象并非客观的表面现象,从视知觉心理学的角度,表象是人们观察过某事物后,当客观对象不在眼前的时候,人们经过主观处理在脑海中形成对某个客观对象的映像。这一映像因每个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不同认识,而具有主观而感性的因素,这种印象可用抽象方式表达,如赵无极笔下的自然,刘国松作品中的纹理等;同时这种表象也可以通过某种具象的表现呈显出来,从细节印象提炼出个人化的视觉语汇,在画布上形成另一种“真实”。基于此,2008年袁广提出“表象主义”绘画主张,并与有相同追求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名为“表象主义”的小组。这一说法参考了心理学上的表象主义(Representationism)概念,以关注和挖掘自然表象中的符号化表达方式为基础,以再造自然为宗旨,试图建立一种具象绘画的衍生风格。他在观察自然与创作过程中,抽取由自然表象的符号化形象元素或视觉信息,作为描绘对象的依据;同时,在对物象的描绘上试图贴近真实,但又不同于照相写实主义对于“逼真”的追求,超越了对自然纯粹的再现,而是在表象中“再造”某种概念的真实,以波澜不惊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发自心源的安静。

关于袁广画中的静谧,我以为除了源于他长期以来对于传统中国画意境的痴迷,还根植于其灵魂深处的恬淡心性。他曾深受东山魁夷的影响,痴迷于其作品中既沉静、纯粹,又兼具充足分量感的境界,于是在他后来的很多作品,包括其近作《浪的诗》系列中绵软翻卷的海浪、《深空》系列里当空弥散的云层、《介·清澜》中伫立海滩的符号化的鸟,以及《珍珠》中波光粼粼的繁华灿烂之中,我们都可以读出某种不与世争的平静与淡然,同时又能够感受画面背后涌动的真挚。这种真挚甚至使作者常常陷入一种对于个人风格与视觉样式的反思:虽然他的画面中长期出现的软浪、沙滩和鸟的形象已经成为袁广的“符号”,但他恰恰有意识地回避着这种个人符号的复制,而是将作画看成一个顺其自然、表达心性的过程,在延续既往风格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因素。

一位美国艺术推广人洛根·杜伯纳看到袁广的画后,这样描述自己的感觉:“第一次看到袁广的画时,我被一种感觉所充斥了。那感觉好像是看到了曾经看到的地方,曾经经历过的情感和曾经想象过的艺术景象。但是,我又感觉看到了从未有人看见过的地方,经历过从未有人经历过的情感,激发出了从未有过的艺术灵感。袁广艺术创作的天分与精妙之处,就在于重新创造了我们想当然的每事每物。”袁广在画面中寄托了某种体悟式的凝思,这恰恰是对于人们惯常视觉经验的反思,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重新诠释,以一种入境的风景意象,在观察、感受、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融入了对景物的理解和体验,进而运用构图、造型、色调等因素,改变某些形状、色彩的位置和强弱,通过删繁就简的过程,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强调自然风景给人的视觉与内心带来的蕴藉感动。正如帕马尔·席勒所说:“艺术的本质不是再现用眼睛原封不动看到的对象,而是把对象进行视觉化。”这个“视觉化”的观照方式与立意过程,使其作品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写生或抽象表达,而是致力于表现风景意境的内在精神张力,从而趋向一种更为完满的含义空间。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出,人们可以从作为“事物的标记”的自然万象中“看到意志显露的各种程度和方式”。袁广的画中风景,正是在以具象表现的符号标记所构成的画面中,呈现出一种凝固的心境。由此,“视象”作为对于“景象”与“意象”的视觉表达及其表象质感的研究,就具有了独立的文化意义、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以尽可能简朴单纯的画面,表现尽可能丰富复杂的意蕴,这也正寄托了袁广对于那个永恒不变的钟爱意境的向往。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