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新潮”时期,《美术思潮》和《江苏画刊》是影响中国现代艺术的两本重要的刊物,与《中国美术报》合称为当时的“两刊一报”。其主要贡献在于推动了当时“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当然这得意于它们思想活跃,文章一般都是比较讲问题的。后来由于官方对现代艺术的态度导致《美术思潮》的停刊,即使《江苏画刊》延续了下来并在2003年改名为《画刊》但如今它的前瞻性也逐渐消失了。
随着近几年来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发展,随即也逐渐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大家都想参与其中并分到一杯羹。而由于官方艺术杂志的限制,并不能满足这迅猛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市场,所以民间资本开始投入到艺术杂志中来,且发展速度迅猛,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到了2008年,包括许多无刊号的杂志,仅北京就有十多本先后创刊。
这些杂志由于约束性不大,所以在火爆的市场面前格外活跃。但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杂志大多定位比较混乱,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使在创刊当初制定了一个较好的方向,但在后面的实施过程中,也会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完成或者不能保证一个较高的质量。
一杂志内容的过于市场化
从现在艺术杂志的刊名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早期创刊的杂志名称中多出现“美术”两个字,比如《美术》、《美术研究》、《美术思潮》、《美术观察》、《世界美术》、《新美术》等。但现在人们则更喜欢用“艺术”这个词,比如《世界艺术》、《艺术地图》、《HI艺术》等等,名头都大了,但内容特别是内容的深度却没得到拓展,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杂志的内容大同小异,无外乎艺术新闻、展览信息及评论、艺术家介绍及艺术评论这几大主要版块,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杂志根据内容的需要增加的一些临时栏目。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艺术市场以及画廊、展览数量的呈几何倍数的迅猛发展,使得这些杂志的发展方向也紧紧向这方面靠拢。就世界范围来看架上绘画的主流地位已经丧失,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装置、行为、新媒体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在理论界也引发了关于“架上绘画会不会消亡”的争论,但是近两年这个问题却在市场面前变的边缘化了,杂志也很少去报道那些不会给他们带来利益的“非架上绘画”艺术。而是每到周末,这些艺术杂志的编辑、记者们便穿梭于各个展场之间,关注一下有什么新的展览开幕,有哪些艺术家、批评家参加开幕式,然后拍几张照片作为杂志的素材。而且通过对杂志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好多杂志“名不副实”。《世界艺术》在内容上虽然也有部分介绍国外艺术的篇幅,但仅仅是零星的,在整体上还是以中国的艺术为主,完全承托不起“世界艺术”这个名称;《当代艺术与投资》从名字上看理应是一本艺术投资理财类杂志,但在内容上却丝毫不谈艺术投资(见17页图7),与其他艺术类杂志并无太大区别。
在调查的几本艺术杂志中,杂志内容中新闻类广告及展览信息都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HI艺术》在连续三期中都占50%左右,在08年第5期中更是占到了55.9%,《当代艺术新闻》虽然也应当是以新闻类为主,但在08年第一期中占71.5%的新闻及广告,使整本杂志俨然成了一本广告手册,即使《画刊》这样的老杂志在内容机构上以“展览”为中心的相关报道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在08年的第9期中更是占到了51.19%。作为一本艺术类专业杂志,无论是做给大众还是专业人士阅读的,重要的是传播艺术,提高对艺术的认识及辨别好坏的能力,但如此多的新闻类信息在这方面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访谈作为杂志的一部分有助于我们直接的了解艺术家或者策展人、画廊工作者的真实想法,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也更通俗易懂。但当它所充当的作用在杂志那里成了一种组稿的重要形式时就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一种快速变成稿源的方式,取代了一些本应该由严肃的艺术评论的充当的部分,在许多杂志那里访谈类往往都要占到30%左右,在《艺术地图》08年第2期中更是占到了43.7%。更严重的是某些访谈类内容是要收取版面费的,当然这也是为了杂志的生存,但这样一来,杂志社在选择访谈的对象以及内容上就丧失了自主性,有时候不得不为了版面费而去做一些意义不大的艺术家访谈,从而误导了读者。
二杂志批判性的缺失
作为一本艺术杂志,对艺术现象的深度评论是杂志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它相对与网络媒体的优势所在,但很多杂志在这方面做的却远远不够,有些杂志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涉及而有些杂志在不同期上所占比重也变化很大,比如《世界艺术》在08年第1期中占到21.64%,但在第2期中只有2.14%,如此大的反差只能说明杂志对这内容的不重视,可有可无。
面对如今如秋风落叶般众多的展览,往往让许多专业人士也形成了视觉疲劳。这个时候,杂志做的就应该是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和失败的展览,并对它做一个深度的研究和客观的评价,这也是它相对于网络艺术媒体的优势所在。确实大部分杂志也都设置了“展览评论”,《艺术当代》甚至占到了30%左右,但现在的展览评论大多都是轻描淡写,基本都是由画廊提供或者策展人撰写的,而这些文章大都是赞美性质的,使读者得不到对展览的一个正确认识。
正如王林先生在他的博客中写到:90年代以来尽管艺术刊物越来越多,却没有一份能够象当年《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和《江苏画刊》那样具有明确的、持续的批评意识。只有资讯的多寡、新旧、平奇的区别,只有哗众取宠的话题噱头。我们已看不见如当年《江苏画刊》关于“中国画出路”讨论和关于“艺术意义”研究那样的学术论争。2008年的冬天对艺术界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冬”,但也是一个让艺术能够重新洗牌的时刻。也希望艺术类杂志也能避开艺术市场的影响,真正的去办一本能探讨问题的、持续长久的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