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凭什么拒绝“大头娃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17 09:36:03 | 文章来源: TOM美术同盟

前不久,成都媒体报道了今年成都双年展要“拒绝‘大头娃娃’”,主办方拒绝的理由是“‘大头娃娃’这样的卡通式绘画作品现在已经到了几近泛滥的地步,不符合成都双年展学术创新发展的要求,所以不再接纳这类作品参展。他们表示,希望参展艺术家们在创作上有更多思考,用更独特的创作方式或艺术语言来尽情表达,展开创新。”

成都双年展主办方给出的拒绝理由确实是有说服力的,这几年画“大头娃娃”的人确实到了泛滥的地步,而画这些“大头娃娃”的多是被称之为“80后”的年轻艺术家。年轻人为了抓住市场热的机会,取市场之巧,投市场之好,可以说画“大头娃娃”的大多数人都缺乏人生阅历,思想深度,自然作品的生命力也是缺乏的。如果是第一个画“大头娃娃”的人是一种艺术图式的原创,那么之后的跟风则确实属于投机。但是,仅仅在之前两年,很多的展览,很多的画廊,很多的策展人、批评家,他们是怎样对待这些“大头娃娃”的?

“卡通时代”、“果冻时代”、“独生一代”都是“80后”艺术家的另一种称呼,而杜撰出这些名称的,意欲达到“80后”市场包装效果的又是哪些人呢?当时,极力要把年轻艺术家概念化,把他们框范起来的人不是很赞赏这些年轻一代的独立价值么?他们的作品在他们的眼里不是很个性很自我很能诠释一个时代的创造么?为什么到了今天,开始拒绝了呢?

在2007年的时候,还有人把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看作是艺术市场开始萎靡的“救命稻草”,但是事实证明他们不是,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已没了市场,那些被过度诠释和包装过的“80后”艺术家因不能成为市场的工具而遭到资本的废弃,这才是他们要“拒绝”的原因。

尽管“80后”艺术家并不都在画“大头娃娃”,但是画“大头娃娃”的大多都是“80后”。而这些被市场催生出来的年轻艺术家们无疑经历了一个被工具化后,利用与抛弃的过程,经济危机来了,最重要的是保本,谁管你是什么艺术家,谁管你画的是什么,只要你的作品没市场了,就“拒绝”入内。

“80后”真是不幸,早年被人家称作“垮掉的一代”,刚刚开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点市场起色了又碰上经济危机,成了无业游民。老前辈总是爱跟年轻人较真,年轻人确实也应该为自己争气,但是年轻人无奈的碰上了资本霸权的时代,被人“拒绝”了理由还是正儿八经的,因为“不符合成都双年展学术创新发展的要求,所以不再接纳这类作品参展”。

如果是因为泛滥的图式而不具备学术创新的话,那么同样泛滥的光头、笑脸、黑白照、色情艺术……哪一个在这个意义上又是学术创新的呢?无疑,后者因为经过了这么多年市场的沉浮,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有一定市场的,而对于刚在市场没多久即惨遭经济危机命运的“大头娃娃”自然就只能因为市场而认命。“学术创新”,究竟是什么样的创新?这么多的年轻人画“大头”,图式市场化,难道不是这个社会和时代问题的表现吗?即使他们的作品没有深度,没有更深的内涵,而竟能如此多的在前两年的市场上泛滥难道就只是年轻人的问题?难道就不值得呈现不值得学术研究?说到底,所谓的学术还是资本的工具,这就是个资本话语的时代,无利不往的时代。

今年的成都双年展要“命题”,要主流化,这已和全国美展没有本质区别,非主流主流了,都一厢情愿的看似和谐了,因此,在资本话语的背面其实就是政治话语。而在这样一个“命题”的背景下,要求艺术作品创新,真乃学术界之国际笑话。而所有资本的问题、政治的问题就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主要问题,这恰恰才是学术需要批评和研究的。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荣格:我喜欢中国 不仅仅因有钱可赚
· 注重文脉学术为先——一个地市级美术馆的筹划
· 当代语境下的美术馆公共性
· 从正剧到闹剧——美术展览开幕式演变
· 层出不穷的展览究竟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