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大学校园内的作品(上图)与远在万里之遥的宁夏某县级市市中心的作品(下图)竟然如此相似。图片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张浩达提供,转引自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网站。
文/陈云岗
中国当代号称“公共艺术”的项目建设日益繁盛,但同时“什么是公共艺术”的学术争论却在继续。中国的艺术界与公共艺术的建设者们也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境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一个融景观、园林、公共环境建筑、雕塑、公共设施设置等诸多内容的一个个庞大的物质组团,不断地被“有中国特色”地制作出来。似乎,中国当代人所能够把握的“公共艺术”就是我们眼下所能见到的样子了。
这种现状自然不能令人满意,其中突出的是三项缺失。
一、缺公共艺术理念的普及与彰显,同时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体制建设。
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以公共的方式所催生出公共艺术的体制性的结果。这是伴随着国家整体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而自然派生出的结果。但目前在惯性思维作用下,不断地被制造出的所谓“公共艺术”的产生程序与过程并非完全具有“公共”的性质。然而,无数的事实都在昭示,这已经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官员、学者、艺术家们纠结在一起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结果了。尽管这是一个皆都不满意、皆大不欢喜的局面。
同时,我们在呼唤公共艺术体制建设完善时仍应看到,完全依赖目前整体国民素质较低、审美意识淡漠低俗情况下的“公共程序”来产生出令人期待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此类状况在中国某些偏远地区并不乏例。
由此看,关于公共艺术的体制建设并发挥作用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眼下可行的方式是:专家与理论家们尽可进行纸上谈兵式的自由畅想,实践家们在现体制下尽可能地进行疲劳坚韧的磨合与实验,最终各方较量的结果即是时代的产物。
二、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当代各类艺术形态中的体现,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个关联到具体作者、具体艺术形式、艺术种类、具体的艺术个案的目的诉求的复杂问题。它既是一个时代文化事业主导者们心胸眼光与观念智慧的产物,也往往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执行者——一个小团体文化素养的体现。但人文精神毕竟是潜在地存在于一个国家、民族各个具体层面的相互交织互渗之中的。它的体现方式又会因艺术媒介的不同呈现出无数的相异形态。所以,人文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贯穿与体现,呈现出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的状态。最通俗而普及的做法是当今众多公共艺术项目中选择诸多的当地文化历史名人,或是在雕栏玉砌中借用历史图案,以及挖掘当地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等,加以形象化展示,以此标注“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其实,所谓人文精神的体现仍应重在对当代族群的普世关怀方面。让公众最大化地享受到公共艺术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文化育惠,让公众在公共艺术中感受到身心愉悦并能够唤起人们心底集体向善的情怀,让公众在公共艺术中增强自身民族自豪感与公民自主自律精神以获得共生,让公民在公共艺术中切实体会到其中所具有的公众性与参与意识,如此,才是人文精神的要旨。现在的偏颇在于不少公共艺术项目在其完成后,要么不具备公共艺术所必备的“艺术”内涵而仅是“市民广场”而已,要么即是圈墙收费的景点,要么就是宜看不宜体验参与的“景观”。究其要因,终是中国当下人文精神文脉扭曲断裂所致,当新异观念与经济热潮交织之际,种种复杂的原因冲突、制衡、角力,必导致当下公共艺术中人文精神的变形与弱化。
三、缺质量意识。
先不说公共艺术中重要内容的公共雕塑艺术,仅发生在沈阳市的两座标志性建筑——五里河体育场与夏宫被先后拆除,即可看出弥漫在中国建筑界的无序与浮躁。大型公共建筑如此地短命,即首先说明中国城市建设中公共事业发展的低品质特征。五里河体育场是迄今中国境内唯一见证过中国足球达到最好历史水平的场所,其结果尚且如此,说明决策者们对割断文化脉络即在当代的延续性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怎么指望在作为公共建筑,公共环境之附属地位的公共艺术(中国尤其如此)能够具有很前瞻性的水平?然而媒体的报道则只限于它们在被拆除过程中是如何成功地倒下!
除了在公共事业发展战略上的低品质,具体到某些公共项目上的粗制滥造更是触目惊心。任内造出看得见的政绩是中国当下各类建设中的通则,所以中国绝大多数项目(尤以公共项目为代表)从立项到完成必须是三年,否则后果堪忧且必会处境尴尬。正是如此急功近利条件下,创意、目的、价值、意义都缺乏质量意识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某些项目整体质量的空洞与缺失。人文精神、文化含量以及政绩驱动下的相互作用,也必然直接地影响到具体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实施质量,包括雕塑、景观、具有功能性的造型体等等在内,从材质到色彩,从坚固性到技术施工质量都在这种短期暴发的行为方式中,变得毫无价值可言。
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的决策官员以及普通民众心中并无何为公共艺术、何为公共艺术思想质量与技术质量以及艺术质量的概念,即便是面对如垃圾般的“公共艺术”时,也以为本来就是如此。
中国可视、可触摸的历史遗存太少,被屡屡摧毁与颠覆的外观世界太多,普通市民感受不到处处在目的历史文化长河汩汩流淌所带来的熏染。辉煌被夹在历史的书中,巨大的思想也沉睡于纸上,数年一变的景观与不断被制造出来的简陋环境,使从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国人,对自身民族所具备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而其缺乏体制约束而不断更替变迁下的“公共环境”的迅速翻新成了当下中国公共艺术创作中先天不足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