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别误了美育误了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5-31 13:45:18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说起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常常想到“耽误”二字。

在中国书法、美术作品此起彼伏、时领风骚于海内外中国艺术品市场时,何谈耽误?

在中国书法家、美术家走南闯北、风光无限,可谓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时,何谈耽误?

在中国年轻学子每年报考美术院校人数以十万计、报名费数以亿计时,何谈耽误?

在少儿书画大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少儿书法美术班考前班如过江之鲫般难计其数时,何谈耽误?

在美术学院扩容为大学院、美术系扩容为美术学院、美术科扩容为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和许多理工科大学配套而出时,何谈耽误?

正是在这一派繁荣之下,可以看到某种虚妄。正是在这一派锦绣之下,可以抽出些许败絮。正是在这一派热闹之中,可以感觉到秩序之零乱和后劲之不足。

湖北有一所中学,在给高中生寻找出路时,开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成绩好的,进理科班;成绩次一等的,进文科班;成绩差的,但能歌善舞或能跑能跳会打球的,进特长班;其他的,进美术班。当地的一位毕业班老师说,这叫死马当作活马医。

因此,这些年来,高等美术院校的生源状态可以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从前,报考美术学院、也包括其它艺术院校的学生,普遍是专业水平不错,但文化成绩不佳,其高考文化成绩往往是其他考生的一半左右,而为人耻笑,为世诟病。因此,中央美院便有了“宁肯牺牲一点专业要求,也要把文化成绩提上来”的举措。于是,这几年,美术类院校考生的文化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他们的专业水平却有所下滑,到了让人左右为难、进退维艰的地步。所以,一些美术院校对于新生都特别安排了超常的基础教育课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的又岂止这些新生,有不少美术院系也是如此白手起家的。他们在师资力量不全、图书教具不够、学生出路不明的情况下,迅速出击,紧急扩容,打招牌,抢市场,这一切都是为了征收学生高昂的学费,为了十分可观的报名费、复试费等。许多美术院校的校舍新建不多久既告不足,有些分校甚至建到了几千公里以外的天南海北,刚开始老师们还飞行教学,慢慢地就师资本地化了。这本地化有多少能达到应有标准呢?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能不误人子弟?

当然,美术院校的无端扩容并非教育部门的一厢情愿,也不能说是有关人士的心血来潮,而主要是对于美术高考产业汹涌来势的对接或顺从。众多学子掀起的这股大潮,一方面是高考战略所致。在高考这只大木桶中,美术院校曾经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一些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活学活用经济学水桶原理,制定了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效应的方案,选择了美术院校。另一方面,则是近十余年来艺术品市场的神话效应导致的。这些年来,就个体劳动而言,从收入、地位、名声、收获周期长、投入产出比高且风险系数小诸方面考量,没有人能望书法家、美术家之项背。于是,书法美术成了一大热门,在许多情况下又成了一大陷阱,让无数少年儿童不得其乐反为之累;让许多家庭深陷其中,投入了祖辈的养老金与父辈的生活费,难以解脱。

本来,信手涂鸦是少年儿童的天性,童真童趣童心以及对于色彩与构图的天然感觉往往能让他们下笔不凡,别开生面,可是,为了当艺术家、为了赚大钱,他们在进入少儿书法美术班的第一天起,就背起了沉重的包袱,像大人一样思考,求社会一片喝彩,艰难地跋涉在成人们指引的所谓捷径中……如此下来,我们常常在少年儿童的书法美术作品中看到了少年老成,甚至是老气横秋;常常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了娴熟的技艺,却感受不到独特的审美追求与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想象;常常在各种展览与画册中,看到雷同、空泛、陈旧,甚至是无病呻吟,或者是粗劣、小巧、走极端,甚至不堪入目……

离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离开了纯真的艺术理想,离开了艰苦的艺术创作,离开了应有的充分美育,这艺术品市场的泡泡还能吹多大,美术高考产业的规模还能做多大,美术高考的捷径还能不能走通,真是不好说。 

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怎么做,都不能耽误了美育耽误了娃。(剑 武)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刘晓丹:马未都,你为什么这样“红”?
· 潘欣信 王凯:捐赠之后……
· 郭庆祥:书法的现代精神
· 与美术家相关的著作权与保护
· 林之源:收藏应多关注二线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