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的硝烟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血战台儿庄》创作谈
■李广兰(王学仲艺术馆馆长)
徐青峰 血战台儿庄(修改稿) 250×400cm 油画
经历三年的艰辛创作,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一幅艺术巨制,徐青峰创作的历史画《血战台儿庄》,以油画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作品面前,满目壮烈扑面而来。透过历史的硝烟,我们看到的是台儿庄洒满烈士碧血的残垣断壁和铁铸般的不屈壮士,中华民族七十多年前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历史,让人心中不由得响起了雄浑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李广兰:作为一个典型的军旅美术题材,相关部门为什么选择了您来艺术地诠释这一题材?对您来说,它的主要创作难度在什么地方?您是如何作为您的创作主题来选择、搜集创作素材的?
徐青峰:对军事题材的创作从小就有这个情结。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无数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长大的,像《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平原游击队》、《甲午海战》等等。我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创作一幅。等到我上了大学,真正接近美术创作的时候,主题性绘画创作的热潮已有所减弱,开始了以表现身边生活和自我个性为主的新时期,所以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契机来完成一幅战争题材的油画创作。
当得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时,心中特别兴奋。我是山东人,发生在山东的事件,其中只有《血战台儿庄》,所以首选了他;其次,我选择历史题材注重其当代意义。为搜集资料,我亲赴台儿庄、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李宗仁纪念馆等地调研、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拜访了油画家全山石先生、陈坚先生,听取了许多战争题材绘画创作的经验,经历了一稿、二稿和三稿的改进,最终与文化部签订了创作协议书。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每一次的修改,稿子都有所提高。
说到创作的难度,对我来讲可想而知。刚才也谈到这是我第一次创作战争题材的作品,对城墙、枪炮、爆炸、伤员等情节都是第一次面对——最难的应该是资料,还有就是“气氛”。画战争题材和其他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其中的细节显得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气氛”的把握,整张画的气氛是否能感染观众,是重中之“重”。儿时的战争题材创作情节和爱国主义热情,支撑了我创作这幅作品的始终,所以也使得我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调动出了最大的热情和认真,我想这可能是相关专家评委对我这幅作品认可的原因。
李广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目的,是创作出具有民族史诗性质的美术精品。为此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把握历史画创作的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我们看到《血战台儿庄》这幅作品时,觉得它给人最直接和强烈的感觉就是:震撼。您是如何侧重,形成统一的整体艺术感染力的?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已经远离了那段历史,您是怎么样去深刻体会当时历史氛围的?
徐青峰: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问得好!这也是我在创作中一直权衡的问题之一。
当时到台儿庄调研时,看到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是我军攻城的画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有十厘米左右,人潮涌向城门,战士们已不顾城头的机枪……大刀队——片中的十几个黑影,时而跑动,时而停下,不一会工夫,只看到远处的城头上有黑影闪动,大刀队已翻上城头……在大场面的真实战争场景中,个人只是其中一个“点”,大片的是青灰色的硝烟——这是我了解到战争的“真实”,如果把其中的一幕搬上画面,会像一张灰色调的风景画。
观众心目中认可的真实是“血雨腥风”,这其实是艺术创作的象征性表现手段。通过无数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和绘画作品,观众已经认可了这种夸张后的艺术的“真实”。而我的这幅“台儿庄”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是遵循着战争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一条路。我力求在“台儿庄”中既保留艺术的主观表现力,又不失战争场面的真实。但作品最终的效果如何,还应该交给观众去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