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自然、德行、关系——狄德罗的艺术评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0 18:03:03 | 文章来源: 缪斯艺术 作者:盛威

狄德罗肖像

格勒兹 白帽子 1780 布面油画 56.7X46.5CM

格勒兹是狄德罗最喜爱的艺术家之一,他认为格勒兹是一位有才能、多产和勤于观察自然的画家

于贝特.罗伯特 Klassische Ruinen 1798

狄德罗认为于贝特.罗伯特的废墟唤起了伟大的思想,笔力遒劲,瑰美卓绝,在荒无人迹的废墟,他可以抛开人生的种种纷扰,无拘无束的流泪。

作为第一位现代艺术批评家,狄德罗的艺术批评实践主要体现在1759—1781年之间每两年一届法国官方沙龙展的评论以及给《百科全书》所作的关于“美”的词条中(《关于美之根源及本质的哲学探讨》1750年)和《画论》(1765年)。沙龙评论都发表在其好友格里姆主编的手抄杂志《文学、哲学与批评通讯》(即《文学通讯》)上。1759年的首次沙龙评论只是一篇类似于新闻报道的小文章,但1761—1767年间的四届评论相当有价值。而在其后(1769—1781年)的后四届评论中则大幅度削减了篇幅,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格里姆为了减少誊写和纸张费用,另一方面也因为狄德罗自己也觉得再写下去不过是重复劳动,感觉有些才思枯竭。有人指责狄德罗的评论与其说是对绘画的欣赏,还不如说是对批评语言之流利畅快魅力的欣赏。但狄德罗真是过分地注重对画面的描绘么?应该被指责为将艺术批评变成了语言对画作的模仿?需要注意的是《文学通讯》是一本供王公贵族和外国人看的手抄本,而他们自己是没法看见画的,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欣赏绘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他的这些评论中,虽然描绘(Description)占了大量的篇幅,但也并不至于抛弃解释(Explanation)和评价(Evaluation),而且就今天的学术平台来看,谁又会说“描绘”本身不是一种“评价”呢?

他的实践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批评方法论,大多数是就画论画,对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人物表情等,因而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少。但是却有相对稳定的批评观: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词“自然”、“德行”、“关系”。

“自然”一词在他的批评实践中常常出现,并有着确切的含义。在他所欣赏的艺术家,如:格勒兹、夏尔丹等人的作品中,这是一个充满赞美的词语;而在对布歇的论述中,则充满了对非自然的责备,他说到,布歇的绘画中没有一棵草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他认同的自然不是古典意义永恒性、普遍性的超自然之自然,而是外在的、世俗化的和理性的自然:“另一种流行的解释是由狄德罗和法国唯物论者提出的,其影响小于牛顿学说,但却预示了未来。《百科全书》勇敢的主编向脱离物质的生活挑战,并受到最近生物科学中生机论者趋势的影响,狄德罗暗示了一种有创造力的自然,不断地改变,并有能力制造新的有机形式。他和他的一些朋友显然将静态的自然观移向了动态的自然观。”在他对“风俗画”和“历史画”的比较中,我们亦可看出这点。他认为,历史画要比风俗画更难经受批评,因为他们与风俗画相比,更难创作,因为更少自然的素材,全凭自己的想象罢了,而风俗画则具有更多的真实性。世俗化的和动态的“真实性”在此是直接指向市民情趣的。这些在他的批评中都是连贯和整体性的,譬如,就世俗化的真实性来看,狄德罗所提倡的“市民悲剧”(正剧)不是与“风俗画”的“真实性”观念不谋而合么?

而“德行”则同样是优秀作品不可缺少的,布歇的洛可可风格艺术显然是伤风败俗的,疯狂、淫乱和怪异统统是非理智的,只能愉悦感官,而不能使人获得“美”和高尚的情感。但是,这并不说明狄德罗是在提倡一种“教化”的艺术,而是说,拥有高尚品行的人,他的德行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在他的作品中,而非在题材上直接宣扬某种道德。因此,他认为,在思想上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拥有高尚的德行的,因而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要博览群书,才能使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动。他毫无疑问也是注重艺术形式的,但是如果缺乏了高尚的道德,“无论画中的形象安排得多么巧妙,因而获得最动人的光线的效果,我也要为之不安。”德行是任何生动的形状、和谐的色彩、优雅的构图所无法取代的,事实上,他并不否认布歇在色彩和描绘等方面高超的技艺,但是由于没有高尚的道德,他永远也不会成为受人尊重的艺术家。在这个启蒙思想家“道德论”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即是,在他看来“道德”一词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在于:他能使人的“理性”得到满足,而这却是疯狂、淫乱、光怪陆离、无病呻吟和单纯的高超技术所无法实现的。

1   2   下一页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重拾经典——“前卫画家”卢梭
· 去丛林与卢梭上路
· 刘孔喜——寻源正本 古法今用--对欧洲古典绘画技法研究与教学的反思
· 来自国家博物馆的欧洲大师画展将在维多利亚画廊展出
· 中国读者的欧洲绘画指南——邵大箴、奚静之的《欧洲绘画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