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闲海
前些日子,随一些中青年画家到东北采风期间,闲谈中的一件趣事至今记忆犹新。话说一次笔会,有位南方画家想绘一棵芭蕉,不知是时间紧,还是缺乏观察,竟把芭蕉叶画反了,而一同创作的同行,也没及时发现,作品完成后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后有读者打电话反映,画家才知道芭蕉原来不是那样长的。
不过,芭蕉不只难住了这位画家,连白石老人也曾为此犯难。一日,老舍先生选了四句苏曼殊的诗,请老人作画。诗中有一句“芭蕉叶卷抱秋花”,老人因为不熟悉芭蕉叶卷的情形,当时条件也不得以实物求证,逢人便问芭蕉的卷叶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的。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结果便没有画上卷叶。两件小事,折射出两代画家对待艺术态度的变化。
白石老人曾在小传中有过这样的话:“二十岁后,弃斧斤学画像,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只有鳞虫中之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其对艺术的真诚,对客观物象真实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敬畏跃然纸上。如今的画家又是如何对待艺术的呢?
闭门造车,只知钻研技术者有之;网罗图片,照本描摹者有之;遍览名山大川,笔下仍无新意者亦有之。似乎“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古人积累的创作心得,于当代画家毫无用处。究其原因,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一个问题。
当艺术市场没有形成之前,一张画作可以卖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无异于痴人说梦,而那时,打小立志成为画家的创作者从来没有被质疑过对待艺术的虔诚。然而,当美术圈开始出现百万元、千万元油画俱乐部,拥有相当一批动辄几万一平方尺润格的国画家时,恐怕不仅是旁观者,连创作者本人也深感艺术商品化、市场化后带来的创作心态的变化。为了早日步入画画致富这条快车道,他们与房地产开发商、煤老板打成一片,笔会走穴接连不断,且画面的尺幅越来越大,创作的速度也愈来愈惊人。
然而,当我们将几代美术家的作品摆在一起展览时,以国画论,首先吸引观者的还是前辈画家之作,哪怕只是一棵白菜、几只蟋蟀,都让人体察到画家熔铸在作品中的真诚、真情与真心。而这不仅仅是对待艺术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观者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
商品化和市场化是艺术发展的趋势,这点我们无需回避。但同样无法回避的是,创作者对待艺术的态度。艺术家徐冰曾写到,艺术是宿命的,是真诚的,所以是值钱的。这种对艺术与商业的认识,值得当代美术家认真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