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两张作品 何其相似!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14 17:32:44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胡武功 俯卧撑 1996年 黑白摄影


李跃亮 我小时候 油画


王中年 深山有桥客归去 国画


段孝敏 水光山色有人家

本版刊登的这一组艺术作品,出自相隔天南海北的不同艺术家之手。他们甚至未曾谋面。可是,这些作品却给我们一个感觉:何其相似!

第一组图片中,油画《我小时候》,是2009年10月“第七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中展出的入选作品;摄影《俯卧撑》,则是陕西摄影家协会主席胡武功1996年拍摄的一张黑白摄影作品。近期,因为这两张作品构图、画面形象近似孪生的“相似性”,而被传播得沸沸扬扬。记者联系上油画作者、浙江画家李跃亮。李跃亮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因为胡武功老师的摄影作品《俯卧撑》感动了我,棚户区里的小孩子和我童年的经历非常像,当时并不知道这张照片是谁拍的,只是一心想把它画出来。就参照照片进行了油画创作。我已经跟胡武功老师打了三次道歉电话。”“我也向关心此事的网友和艺术家公开道歉。”

记者联系到胡武功,他说:“我现在在外地,说话不方便,不表态。”

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因为,据资料显示,绘画参照甚至是抄袭摄影作品的事件,近年时有出现,结果大多都是不了了之,在此之前,敢于站出来公开道歉的还没有。

这件事,暴露出了摄影越来越普及之后,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抄照片(即使是画家自己拍摄的照片)的“懒惰”思想与作风。虽然现在绘画界的各种写生、采风活动层出不穷,但是画家似乎越来越“擅长”以照相机记录素材而不是对景写生。

在西方的艺术传统中,因为照相术的发明,写实绘画传统受到巨大的冲击,绘画的方向开始发生多元变化,进入了现代绘画的阶段。因此,即使到今天,绘画艺术创作仍然作为一种不能被影像完全取代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着。绘画创作以绘的方式传递了被表达对象的神情意态,而且融合和渗透了画家作为艺术创作一个主动主体的思想情感与创造意识。在数码影像到处泛滥的今天,绘画因为从选题,到造型方式、制作方法,传达出来的艺术情调的不同,而具有原创性。因此,在我看来,艺术家的采风过程中,相机的作用不可缺,但更重要的还是以笔“写生”,以彰显一种相对严肃的艺术创作态度。

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图片,这是本报一位福建读者邮寄来的。第一幅是画家王中年的作品《深山有桥客归去》;第二幅是2009年9月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中,获得绘画一等奖的作品——山东画家段孝敏的《水光山色有人家》。

又是一个“何其相似”。

记者联系到画家段孝敏,他表示知道画家王中年,但对其作品《深山有桥客归去》不知情,如果相似,那“可能是艺术上的巧合”。记者又联系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教授王中年,并将读者提供的两幅作品照片发给他看,他通过弟子王越表示,从画面看,两幅作品构图、表现均有很大的相似成分,他的作品《深山有桥客归去》是2003年以前创作的,并在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版出版的《王中年山水画与诗书题款3》第21页有刊登。而另外一张作品,应该是临摹作品。他还给记者发来了书的封面图片以及作品图片,以供对照。

从画面看,两张作品相似的地方的确比较多。虽然可能“巧合”,但也足以应引起当代画家的重视。2006年8月26日,针对作品雷同的现象,我们曾以“如此的《幽篁集禽图》”为题作过报道。并指出,在中国画的传统中,“临”与“摹”至今仍是中国画入门以及学习的重要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习作、临摹与创作作品是不同的。虽然从古至今,许多大师级的书画名家作品中都有摹写前人的作品,但一般都在画的题跋中标出:“摹××笔意”之类,并不妨碍它成为画家的重要作品,并且,这些大家往往真正会在别人艺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创的面貌。艺术贵在创新,只有创新图式、创新风格、创新意境,才能真正凸现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何其相似”的作品常有出现,说明当代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创新激情的缺失,这是应该引起注意和思考的。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罗中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典礼上的讲话
·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建构自身的当代性
· 走运的“海鸥教授”(西方人为什么如此关注凡高?)
· 『虽浅薄也还是我的』
· 倘其无思 即无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