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让人们疲惫的精神得到抚摸——访青年艺术家范明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07 14:38:30 |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范明正 童话 布面油画140x102cm 2009年

文/远寒

超写实绘画,象一种农耕时代的手工劳作,意味着日复一日的劳碌和寂寞。生理的消耗、心理极限的考验以及窗外缤纷世界的诱惑,使多数艺术家对超写实绘画望而却步。

然而,依然有人,在享受着这份寂寞,用新鲜的观念不断改善着“超写实”这瓶陈年老酒的香味和醇度。他们也如同唐·吉珂德,独自挥舞着长剑,孤独而执拗地对抗着外面的世界。

范明正,便是这样一个人。

  

记者: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艺术仿佛也坐上了高速列车,而你却选择“超写实”这种缓慢的 “手工劳作式”,意义何在?

范明正:是有人不理解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方式,熟悉的朋友会直言不讳地说“哥们,你这是在干嘛”,觉得我是在和自己过不去,找别扭。的确,在数码影像技术如此强势的今天,超写实技术似乎失去了意义。然而我将超写实技术脱离了风格和形式的问题而降为一种复制技术,同时它又以这种复制技术表达对当下某些视觉文化问题的质疑。也就是对快餐文化、物质消费过度的厌恶与抵触。这种语境下,我选择了这种慢腾腾的类似农耕时代的手工创作方式。这是一种符合人的心跳速度的方式,也是一种符合思考节奏的方式,我可以在这种慢腾腾的节奏中入定,遐思,让大脑信马由缰地跑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祈求人们疲惫的精神得到类似带有体温的母亲手掌那样的抚摸。  

记者:作为“70后写实绘画的重要代表”,你觉得自己的创作风格与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有什么区别?

范明正:我不久前去欧洲看了几个大的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慕尼黑的老美术馆等等,浏览了大量的古典油画,觉得和自己的绘画趣味很不一样。传统油画是建立在素描的基础上的,比如,在创作一幅油画肖像前,画家会先画一张素描写生,再根据素描创作油画,形体和色彩都很凝练、单纯,更符合古典的永恒感。而我的作品趣味来自影像,这种来自于机械的“二手现实”和人脑的全息感知相比显得更具单向性和瞬间感。这也是我有意与传统绘画拉开距离,使我的作品更有当代性的一个途径。

  范明正《非典中的女孩》布面油画 80×50cm 2003年

记者:《非典中的女孩》是一幅很小的作品,但为什么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譬如,在巨幅作品林立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还常听到朋友们说起这幅作品。

范明正:关于这张画有些小故事。我当时在清华美院读研究生,一个周末,十届美展复评送原作当天就要截止,但这张画因为参加学校去东京的交流展刚刚运回放在库房,周末不上班,没有办法拿出来,我打算放弃了。没想到当时的系主任杜大恺先生在办公室,他当时打电话给一个副院长,并写了信让我去找他,然后把管仓库的工作人员从很远的家里叫来给我取出了画。现在想起来还感慨万千,杜先生对学生的关爱让我终生铭记。后来到北京画院送画,又碰到一个老先生,他看到我拿着这张画,就说“这是你画的吗?初评时这张画我们印象很深”。事后知道原来他是油画界很有名望的前辈,也是展览的评委。展览期间,我还接到过并不认识的同行的电话,表示喜欢这张画。这种认同,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讲是很大的激励啊,也是因为这张画我还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这个作品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我用一个独特的方式去表现了当时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神经的事件。这张作品通过镜像,用一个反常的肖像构图,表现了一种捉摸不清的复杂情绪。我早期作品迷恋氛围和情绪,常常将多重的图像技术复合在一起,在重重叠叠的视觉转换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创作问题。  

范明正 《咔嚓》布面油画 150×220cm 2006年

记者:你的《咔嚓咔嚓》系列作品表述了图像时代的某些视觉文化特征问题,请深入阐析一下吧。

范明正:“咔嚓”系列我总共画了三张,都是两米左右的大画,分别是《咔嚓》,《咔嚓、咔嚓》和《咔嚓、咔嚓、咔嚓》。这个系列是针对图像泛滥这个视觉文化问题的。在数码技术的推波助澜下,我们的周围多了一种噪音,那就是人们按快门的“咔嚓”、“咔嚓”的声音。

人们毫不吝啬、随心所欲地用胶片时代不能想象的轻率按下快门,同时也缩短了人们对景物的凝视时间,接踵而来的是思考时间的缩短和思维的浅层化。最终机器取代了眼睛,快门代替了感知,冷漠战胜了温情。这就是过度工业化的产物,是人被机器俘获的结果,这个时代的高速运转是机器的节奏,不是人类的生理节奏,人类厌倦了,焦虑了,精神的空间狭小了。

范明正《爱之一》布面油画 150×258cm 2007年  

记者:如果说《非典女孩》的创作时期,您还处于灵感捕捉期,那么现在的“童话”系列是否进入更为自觉的观念梳理时期?这是不是你思想和观念趋于成熟的一个体现呢?

范明正:我早期的创作,大多是对灵感瞬间捕捉,缺少自觉的系统表述。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深,我拓展了思想与知识的视野,作品也从传统的人文情怀及艺术本体趣味的过分强化转向对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化问题自觉、系统的延续性关注。“童话”系列表现的是三十岁上下的都市男女。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得到的是来自家庭的过分关注和独生子女特有的孤独。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度市场化和贫富分化中,他们忍受着巨大的物质压力和心理失衡。他们迷茫、不安,面临着传统道德体系瓦解后的情感信任危机。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使他们寄情于玩偶和过家家式的白日梦,在自我营造的个人世界中得到短暂的抚慰。所以在这个系列作品中,我使用了一些玩偶、面具,用隐喻的方式解读他们难以自解的内心纠结和失落。我试图在都市独生青年男女和中国社会转型期之间找一个交汇点,探寻特定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状况和这段历史的真实。  

记者:去年开始,你尝试了综合材料以及摄影的作品,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认为你之前的作品各方面已经成熟,市场也不错,不太理解这时去尝试新东西,你自己怎么看?

范明正:我不是一个视野狭窄的人,想法很多,有多方面的表达愿望。长时间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画超写实,和外面接触很少,太过封闭。而且如果一直画,会“画死”。而综合材料中偶然的东西非常多,使我跟着偶然走,很有意思。此外,我做摄影,需要摄影师、模特、道具,好像拍一个小的影视剧,这个过程特别有参与感,是我和外界接触的很好的机会。

而作为著名艺术家石冲先生的得意门生,他说,师父对他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范明正也在有意识地避开老师作品中强烈的个人符号。不过,在不断的探索后,他突然发现,最强的个人符号,其实就是艺术家的个人精神。而超写实,亦原本就是一种符号。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C11-13偏锋新艺术空间 范明正
· 范明正 三国演义—赤壁大战
· 范明正《咔嚓•咔嚓》布面油画 150×150cm 2006
· 范明正《非典中的女孩》布面油画 80×50cm 2003
· 范明正《爱》布面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