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做艺术要真诚 管勇:艺术家是一个尴尬的职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09 10:51:31 | 文章来源: 嘉德在线

记者:说说你现在忙的新的展览吧?

管:我今年都是联展。最近6月份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Felix Ringel画廊,我与杨起的作品一起展览。我的是这些新画,大概四、五件吧。近期还在德国、台北、首尔、上海、香港都有展览。

画画这东西,如果一定不需要说创造性的东西吧,最起码的还是要独特吧,这是艺术最起码的一个品质,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记者:可是有人说,中国这个架上绘画几乎找不到独特性。不都是从国外引进,改了改,就变成了今天自己的东西了。

管:很多人说话,不光是中国人,包括老外都是各有各的目的,不靠谱,就像那天咱们聊的,几个老外说中国的艺术家都向钱看,中国的艺术家用很多助手,然后中国的一些画廊,还有一些艺术家,在那儿画廊和拍卖行串通一气,等等,反正都是不好呗。其实我感觉他们挺扯淡,这些东西中国人都是跟他们学的。这是其一。

再一个你要是说助手,如果用这个事情来评价好坏的话,那西方的很多艺术家,沃霍尔捭、昆斯、赫斯特这帮人,绝对都应该枪毙五分钟,老方(方力钧)他们也就是拘留一下。再者说了,艺术品又不是一个工艺品,对不对?艺术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手艺吗?这没有整清楚,你就胡乱的攻击,更可恶的是他们不可能不清楚这些道理,还是要搞这些话题,各有各的目的!

记者:那你现在信奉什么真理吗?

管:真理?如果说是信奉真理谈不上,我相信一些很朴素的东西吧。

记者:你有想过,你能成为别人的偶像吗?现在当然你学生也都是你的fans。

管:这东西有点扯。成为别人的偶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了的。有时候你不想成为,你也得成为,有时候你想成为,你也成为不了。这个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一个艺术家成为偶像,一般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应该是一个集体的结晶,那不是一个小事情。

记者:张晓刚、方立钧、曾梵志等,成为许多人的偶像。这些人,经过被选择,最后作为这一代人的领导、领袖。

管:对啊,这是历史的、现实的原因等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记者:那你其实就算70后了?

管:我还跟一个朋友讨论过这事,70一代的人,78或者75年后出生的,他和这以前出生的是不大一样。比如说70一代中,75年以前出生的人可能与60年代的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那个可能是社会环境导致的。就像上大学的时候,我们还能感觉到理想主义之类的,至少有那个理想主义的东西。75年以前的艺术家还有一个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在里头。

记者:但是75年以后的人,绝对没有这些情绪了,很少很少了,这也很奇怪的。你看你们这一帮,尹朝阳也会采用这种较鲜艳的红色表达,也会有那个金色,金黄色,然后也会有稍微做了一些解构的政治符号。但是现在更年轻的人是绝对不做这方面的工作。

管:是,如果说这是更年轻的人的天性,也不客观,因为这里面也有很多媒体的引导。我感觉艺术还是必须要面对很多问题,因为有问题才有艺术,不然的话,艺术就没有意义了。

艺术家其实是一个挺尴尬的职业。

记者:当然了,艺术是长久的被人们需要的。尤其是面对艺术品的时候,能让人平和,快乐的话,艺术家也就行了。

管:那也就不错了。如果我的作品能让人安静的看一下,能想起来一点什么东西。或者感觉和日常的生活不太一样什么的。那我就会感觉比较幸福,我做的工作可能就有一点意义吧。

记者:你有没有想到彻底打破你这种绘画的格局的方式?

管:有可能,但一个人无论怎么去超越,有一个东西你超越不了,就是你超越不了你自己。你想把自己全否定,找另外一套,你还是你,你不可能做成另外一个人。但是如果不真诚的艺术家可以做成另外一个人,可以不停的变换。而真诚的艺术家就做不到,即使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看起来多么不同,但都有一个潜在的个人脉络。

记者:就是说20多年不变的风格其实是真诚的?

管:当然不是,风格不是检验真诚的标准。

记者:那你现在想好了,一定要做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是吗?

管:那是肯定的,我一直也是这样。

   上一页   1   2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韦嘉:“迷失东京”与“迷思在古典中”
· [专稿] 谁的新时代——管勇个展
· 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举办多位艺术家群展
· 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
· 我不是一个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