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或许是天堂里最有文化的一年。这一年里,文化界有一批大师级、泰斗级人物相继与我们告别。因为他们的离去,2009年有这样一个关键词:告别。
目送这些远去的文化背影,不仅是为了惋惜和缅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泰斗的高度,是一种感召,激励后人奋力前行。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目送背影,更是为了审视当下的文化生态。大师已逝,但他们留下的一个个文化标杆,期待着后来者的传承。在这样一个文化浮躁的年代,目送大师远去的背影,心中涌起深深的怀念,追忆他们的作品和人格,能让我们未来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
季羡林
生命定格:7月11日98岁
文化贡献: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古代语言研究有开拓性贡献;是国内为数很少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为吐火罗语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历经10年译毕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经典语录: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这就是我最后的信念。
记者解读:季老一生不重浮华,坚守平静,在给予他所有名号中,他最看重的是教师。正因如此,他才坚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的称号,并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对待荣誉,如此淡然,大师之风,令人仰止。当年替一个大学新生看行李的老头,就是时任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或许,季羡林老人并没有走,他还在某个地方,为他的学生们静静地看着行李。
任继愈
生命定格:7月11日93岁
文化贡献: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凤毛麟角”。他提出的“儒教是教说”,从根本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看法。他还领导了中国最大规模的传统文化资料整理工作。
经典语录:培养人才不像蒸馒头一样,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培养。
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
记者解读:很多人将任继愈称作国宝级人物,这种赞美不仅因为他的哲学修为,更因为他如同自己所要求的那样,是一个大写的人。任继愈先生把总结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
任先生提倡沉潜笃实的学风,主张在学术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他的学术品格,应该对现在喧嚣浮躁的学术界有所启示。
杨宪益
生命定格:11月23日95岁
文化贡献:杨宪益与英国夫人戴乃迭一起致力于中国翻译事业,翻译作品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各个门类,共计近千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经典语录:什么东西都可以翻译。《离骚》也不例外。
没有被多灾的生活磨难搞成精神崩溃,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光明的。
记者解读:他,让西方人读懂了《红楼梦》;他将中国古典文学之美传向世界;他有中国式的机智和英国式幽默,在他去世后,人们凭吊他时评价为“是真名士自风流”。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杨宪益与英国妻子戴乃迭都密不可分,这对伉俪合译的中英文名著不下百种,堪称中外翻译史的典范。在58年的婚姻生涯中,二人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心心相印,1999年妻子去世后,杨宪益也停止了翻译工作。如今,两位老人在天堂重逢,留在人间的,是隽永的作品,和感人至深的情感传奇。
唐德刚
生命定格:10月26日 89岁
文化贡献:被称为中国近代口述史学的开创者。李敖曾赞誉:“唐德刚是现代中国最活泼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经典语录:褒贬古人,月旦前贤,虽每以轻松语调出之,然十思而后言,语轻而义重,亦未敢妄下雌黄也。
记者解读:在唐德刚的笔下,历史有了热血的温度,他是一个“历史说书人”。传统的史家,价值中立,客观述事,用的是不带任何感情的目光,和像手术刀解剖般的书写方式,而唐德刚才气极高,几百年的历史在他手上大开大合,纵横捭阖,而且文采斐然,嬉笑怒骂,令读者痛快淋漓至不能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