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关于台北当代艺术中心的对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14 01:25:24 | 文章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对话时间:2009年12月7日

对话地点:深圳市民中心VIP室

郑美雅:台北当代艺术中心基本上是个提供艺术家、策展人、艺术评论、不同领域的文化工作者、运动者聚会的空间,是用来讨论艺术创作及文化政策的。现在在台湾,美术馆不会去做这种空间,艺术空间不会去做,私人企业也不会去做。所以我们想要去创建这样一个地方。

人们走进当代艺术中心首先看到的是办公室。这让大家一进来就可以知道这个中心在做什么。以前艺术机构里面的生产过程和办公室都是藏在后面的,我们想让这个概念整个反转过来。让你一开始就知道是哪些人在工作,很容易接近我们并形成一个比较开放的对话。我们在一楼还设了一个咖啡厅,它是半公开的,任何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团队来这边,都可以自由享用。这里有一个自动贩卖机,你可以自己投钱,自己喝咖啡,讨论事情等等。策展人和艺术家也可以约定一个时间来这里做研究。

杨俊:我想我们首先是一个非营利的空间,是一个“社群空间”(community center)。不像一个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它们都自己有趣味点,甚至有的会有自己的政治语境(political context);画廊或者艺术机构,甚至想把自己做成一个商业品牌,但这个空间是以艺术社群为主体去设想创造的。

郑美雅:我们在九月份的时候开了一个记者会,记者会上我们向记者和台湾大众发布了一个我们的宣言,这个宣言里也提到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个独立的当代艺术空间。对这个“独立”的概念,大家可能会有所误解。以为我们不会跟画廊合作,完全拒绝所有公共部门的资源。但其实不是,我们是在寻求一种独立的经济系统。希望真的可以做一些促进整个台湾当代艺术的生态健康发展的事情,我们会去寻求各种形式的赞助跟任何不妨碍中心独立性的各项资源,创造一个自主的经济系统。这里面当然包括跟画廊的合作,公共部门的合作等等。虽然从现在台北整个文化的发展环境来看,它的文化政策是越趋保守的,这个“保守”,包括越来越多国家的意识形态的介入。因为文化艺术高度仰赖公共部门的资源,因此很容易受到政策改变的影响,延续的文化政策也会跟着改变。这些文化政策并不是经过我们这些置身其中的人群所讨论出来的,而是被资源的来源所左右,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变得很被动,很容易被改变。我们希望在这个空间里面讨论的是,如果我们不满意这个现状,这些文化政策,是不是有其它替代的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是文化工作者自己组织聚会所讨论出来的,不会一昧地受到环境和政策的影响。

戴章伦:据我所知,台湾有一些类似的艺术家自发组织起来的空间,比如台北的新乐园,伊通公园等等。那么你们觉得台北当代艺术中心协会跟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这些空间的区别在哪里呢?

郑美雅:我想可能是立意不太一样。新乐园是一群美学品味,创作想法上比较接近的艺术家,他们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创作空间,那么就大家一起共同去负担这个空间的费用。台北也有其它一些这样的空间,比如现在比较新的“打开:当代艺术工作站”,都是因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式,美学品味比较接近,所以聚在一起创建一个空间。可是当代艺术中心不是这样的想法,我们想要做的是一个更加具有公共性的东西。也许艺术中心协会中的人,美学趣味不是那么接近,但是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对公共性的事务是有兴趣的,大家聚在一起,并不是为了某个单一的艺术形式或者审美趣味,也不是为了谁能有更多的展览机会。大家聚在一起是要重新讨论艺术生产的过程以及我们现在艺术的环境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一开始就告诉大家我们是开放的,包括跟打开工作室,新乐园的合作。我们还会邀请纪录片的导演,声音艺术家等等。我们不希望空间或者团体之间因为美学趣味或创作形式的不同大家就不讨论交流了。

另外包括我们为什么还要建立一个档案库?接下来我们将会邀请很多国际策展人过来中心,在这个空间里台湾的艺术家可以通过一种非官方的国际交流方式跟这些国际策展人有一种沟通。那么这个档案也就要求要很专业,当国际策展人来的时候,他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我们能够告诉他在这个方向上有哪些艺术家在做哪些项目,而不是以往那种随意的,非持续性的国际交流。

戴章伦:今年三月,在首尔经营了10年的独立空间Ssamzie Space倒闭了。现在去经营一个独立空间和机构都需要大量,而且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在资金的整合方面你们有什么考虑呢?

杨俊:首先我们得到了一个两年的免费空间的承诺。现在中心一部分的资金是我们自己凑钱,另一部分会有艺术家作品的捐赠,我们也得到了收藏家的支持,愿意收购作品来支持中心的经费支出。

郑美雅:目前草创阶段就是我们这几个人自愿来参加开会,讨论、工作。我们现在加入的人里面有很多艺术家,包括杨俊,陈界仁、崔广宇、洪东禄、姚瑞中……等等都愿意捐出作品。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捐赠我们可以得到第一年大概70%的经费;另外30%,就是策展人去申请一些比较有独立性的策展经费,这些经费及资源虽然来自公部门,但并不夹带着特定的政策使命作为回馈或目标,由策展人自行申请。

另外,我认为这个艺术中心目前为止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这个艺术中心的发起人几乎可以说是在台湾今天的当代艺术界里最活跃的一群人。我们现在并不急于要去生产很多的项目,因为在这些发起人里边,很多人本身就已经有一些在讨论或者在执行的项目。那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串起来,形成一个net work(工作网)。

对于基础预算,我是还蛮有信心的,因为台湾还是能够找到一些企业的赞助或者是公共部门的赞助。事实上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会比较小心去对待一些资源,特别是有可能妨碍独立性的资源。所以刚开始的草创阶段主要会是以艺术家,策展人愿意贡献的计划或资源为主。但是过了一两年以后,艺术中心工作的成效显现出来,我们会比较有足够的条件去争取一个稳定的,来自政府的,来自企业的和我们自己的资金支持。

戴章伦:那这个中心将来会不会跟大陆的艺术家或者艺术机构有合作呢?

郑美雅:我觉得都有可能,因为它是一个net work,我们并没有把它想象成就是台湾的艺术中心,不只是大陆,也可能是香港、韩国、日本,新加坡如果大家可以一起做一些什么事情都是可行的。我们非常欢迎。

戴章伦:中心的办公室是会有一些长驻的办公人员吗?

杨俊:是的。我们现在考虑是2、3个人。另外我们发起人里边也有一些在不同的大学里教书,所以我们也会有一个“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的计划,他们可以来这里讲课,打破不同学院之间的界线。比如我们设计图上的二楼,我们有意把墙都拿掉,整个空间是一个演示空间(presentation space),它可以作为演讲(lectures)、座谈会(conferences)、论坛(forums)或是大型聚会的空间,也可以让艺术家在这里演示自己新的作品。三楼、四楼则是展览空间。未来这个艺术中心主要将是一个论述空间,因此我们会优先考虑聚会及讨论的空间,展览则是不定期举办。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两岸三地油画艺术在台北交流
· 蔡国强台北爆破艺术新作《昼夜》 马英九女儿协助(图)
· 蔡国强“炸画”到台北 自认和台湾缘很深(图)
· 台北故宫拒绝接收圆明园兽首
· 雍正文物大展在台北开展 还原“话题皇帝”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