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和地区中,一向财大气粗的山姆大叔是最迟动工布展的。
鉴于美国财政部“一毛不拔”的预算政策,为此山姆大叔一度陷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窘境。
但最终结果只能用不尽如人意来形容。有评论家甚至认为美国馆“已从伟大的建筑艺术展沦为数字化娱乐装置”,无怪乎专栏作家弗雷德·伯恩斯坦(Fred
Bernstein)感叹道:“亚洲世纪已经开始,有没有我们都一样。”
美国世博辉煌史:文化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世纪是当之无愧的美国世纪。在此期间由美国承办的十余次世博会即是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也是展示美国技术实力、文化形象与美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说世博会是建筑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那么美国无疑是蝉联多年的冠军得主。
1958年,在以原子能为主题的比利时世博会上,爱德华·德雷尔·斯通(Edward Durell
Stone)通过其标志性的怪诞风格给这个异彩纷呈的“太空时代”注入了一丝人道主义气息:这座半透明圆柱形建筑采用圆形双层悬索结构,阳光透过轮轴投射到展馆正中的圆形喷水池上,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映成趣。
不过,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美国作品当属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上的富勒球。设计师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秉持“以最小限追求最大限”的理念,将无数三角形金属网状结构组合成一个精致优雅的巨型水晶球,馆内有单轨索道通过,陈列着“猫王”吉他、太空设备等各种稀奇古怪的“美国制造”。
美国世博现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然而,由于美国国会拒绝继续为世博项目提供资金,美国世博的黄金时代业已宣告结束。
在1992年的西班牙世博会上,囊中羞涩的美国不得不将来自欧洲贸易展览会的“残羹冷炙”——若干网格圆顶建筑——塞进一堆风格前卫的欧洲展馆当中。对此,《华尔街日报》感叹道:美国的廉价杂牌馆已成为观察家的笑谈。2000年,在共有18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德国世博会上,美国压根儿就没有露面,德国人对此不置一词,心里却暗暗记下了这笔账。
风水轮流转,如今世博会已开始进入亚洲世纪。2005年的日本爱知县吸引了2200多万名游客,预计今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将超过7000万,2012年的韩国世博会或许会变得更加热闹。
美国馆是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安有太阳能板、集水系统和屋顶城市农场的未来可持续建筑。大概是因为建筑艺术方面的发挥空间实在有限,设计师将重心放在了“讲故事”上,力图通过多媒体影像打造沉浸式体验,旨在展现“美国的精神与梦想”。
或许山姆大叔能够利用其“美国智慧”亡羊补牢,或许他们只能听任其海外形象再度受损,不过这似乎已无关紧要,诚如伯恩斯坦所言:亚洲世纪已经开始,我们何不将目光投向别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