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意象武夷——记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7-10 22:17:28 |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王克举  武夷茶山  布面油画

    犹如盛夏里的一股清凉,一个名为“意象武夷”的展览即将在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这是记录一次别开生面的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的艺术展。去年深秋时节,近50位中德著名艺术家相聚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中国著名风景区武夷山,共同采风、创作、交流、讨论。这是一次国际性的艺术盛会,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更可看作是中德艺术家对两国文化历史的一次接触和延伸。

  何谓“意象油画”

    这次武夷山聚会,以“意象武夷”为题,以油画艺术作为中德艺术家交流探索的主要样式。“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的基本范畴,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渊,又在长期实践中得到充实和丰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是单纯的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单纯的主观世界的表现,而是客观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家主体心态对客观世界的投射并且与之遇合的结果,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物我融一”的情味。将“意象”审美借油画这一外来艺术样式加以表达和呈现,这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油画”。

    中国的油画家们,不论是自觉或不自觉,都在不同程度上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审美意蕴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如同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这种影响,化为了中国油画家身上的文化“基因”,而这种无形的影响都会化作有形的艺术语言从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来。参加这次武夷山聚会活动的油画家苏天赐、尚扬、王怀庆、夏阳、洪凌、朝戈、俞晓夫、沈行工、殷雄、李磊、周一清、陈淑霞、段正渠……他们的参展作品中无不蕴藏着深厚的意象审美旨趣。

    “意象”之西义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审美范畴,但它并非中国所独有。在西方,对审美意象的探讨同样为人们所重视。康德早在200多年前就提出“心意能力”的概念,指出这种“心意能力”能够超越一切感官尺度而化为无限大的尺度,成为一种主体机能。客观现实的无限性虽然不能完全呈现在直观中,但我们却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思维,在意识中构想出一个无限大的“意象”。被称为“新黑格尔派”的意大利哲学家克罗奇,进一步用明确的语言将审美意象归结为形式与情感的关系,把审美意象看作情感与表象的结合,揭示了艺术审美意象的创造本质。指出了“意象”与“表现”的内在联系。

    表现主义艺术的产生实际上是德国及北欧的民族性格所使然,他们以宏大的悲悯情怀为精神依托,对所处的时代有着最为细微和钟情的表现,并且以尊重个性和悲剧气质为总体特征。表现主义继承了德国传统艺术及19世纪人类对自身状况的深刻反省。二次大战使德国表现主义产生了断裂,但战后却迅速出现了回归的倾向,发展成为被冠以“新表现主义”的当代德国绘画的主流。这次参加武夷山聚会和创作交流活动的格奥伯纳、艾伯斯巴哈、切柳克、乌利克等德国著名艺术家,就是这一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和中国的同行一起,参加了一次艺术雅集。“意象”与“表现”在这里邂逅,这是两股艺术激流的相逢,它们紧紧地湍流汇融,一起奔突向前。

戈特哈德·格奥伯纳&杰瑞·切柳克  纸面水彩

马克斯·乌利克  武夷系列之四  布面丙烯

谢东明  乡间生活  布面油画

周一清  林间小路  布面油画

哈特维克·艾伯斯巴哈  跨上骑士彩虹  布面丙烯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