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水墨中国”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8-11 06:28:19 | 文章来源: 设计在线

    由上海美术馆主办策划的、三尚艺术协办的大型系列展“水墨中国”于2006年8月8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将展出魏立刚、何灿波、张浩三位艺术家的水墨作品,由《美术报》主编王平担任学术主持。

 

    水墨中国――魏立刚作品展

    展览时间:2006年8月8日-14日
    展览地点:上海美术馆
    主办:上海美术馆
    协办:三尚艺术
    学术主持:王平

    在魏立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汉字的迷恋。重新认识汉字这个视觉符号的结构,将汉字的形态和字义同时作为关照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感性轨道,是他书法创造的出发点。看上去他是采取了"解构主义"的方式,但在"解构"的同时,他做了"再结构"的工作,由此产生出属于他自己的"魏氏魔块"。在传统的书法中,文字是现成的堆积,是顺手拈来的"历史积淀",其具体的社会意义只有在他们特定和具体的上下文中才得以存在,而魏立刚的作品中,文字内容是不见经传的、个性化的生命碎片,作品破坏了传统的结构机制,但创造了一个松散朦胧的平行结构,汉字个体的单向信息在这个空间里与其他个体交融和扩展,构成了关于字义的新的寓言或神话。在这个过程中,魏立刚施展了他极为优秀的艺术禀赋,包括对色彩、色调、肌理、层次等方面的感觉,同时也包括他在习书经历中积累起来的书写能力,于是,在我们面前,魏立刚呈示了一个既富观念价值又富视觉价值的新书写文本。

                                                                                       --范迪安

  

    水墨中国――何灿波作品展

    展览时间:2006年8月8日-14日
    展览地点:上海美术馆
    主办:上海美术馆
    协办:三尚艺术
    学术主持:王平

    仅从画面上看,何灿波创造了一个浑圆的人头与肩部的胸像轮廓,这成为他经常使用的一个形象,他将这个单体的形象进行不同的叠压和组合,又生成另外的画面。何灿波的作品就是这个符号式的轮廓的连续排列,这个简洁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寓意,它在不同的画面中延伸出不同的内涵,让我们看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由于没有具体的五官,何灿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任何个人,作为当代社会的芸芸众生相,它们不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个体印象,但作为整体的处境,却是我们感同身受,难以忘怀的。何灿波的作品使我想到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作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留下许多有关城市的精采诗篇,其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与瑰丽的意境。
何灿波的作品不属于波普艺术的调侃与幽默,而是从地域文化背景出发,从个人体验中生发出来的。这要求我们对他的作品的解读需要一定的思想的包容性。他的作品没有哈林在地铁的涂鸦符号与生活中的直接对应关系,而是内在的焦虑性的反应,中国社会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变化巨大,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活与行为方式的调整,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当下待业的选择成为一种不能回避的矛盾冲突。   

                                                                        --殷双喜(博士、艺术评论家) 

       

    水墨中国――张浩作品展

    展览时间:2006年8月8日-14日
    展览地点:上海美术馆
    主办:上海美术馆
    协办:三尚艺术
    学术主持:王平

    张浩的画简直就是这样一片竖起来的大地。一种物之浊的东西在坠落,一种魂之清的东西在轻漾。顺着这轻与重的通道,我们像穿行在某个土地神话的腹地之中。没有出路,却充满着神奇;绝不轻松,却有着异样的魅力。我们仿佛听到了某种呼唤。在这样的大地的母腹之中,我们的返乡者的身份被开启,恋土一族的悠远本性受到夸张的引诱,我们的肉身仿佛埋入土层,由此,去感受母腹般的颤动,去倾听来自土地深层的召唤。
北方的大地,苍茫博大,惟少水,少水的滋润和风情。张浩仿佛习惯了"干渴",近年来,又开始了笔墨表现上的更为少水的转化。他似乎在用空白来淘洗那些过于丰腻的土质,来滋养一个清明简约的新的大地骨象。笔墨又一次脱壳,惟剩书法式的勾勒,在完成一次次极简式的"不协和"的重构。群化而又纯化的黑骨墨筋将大地像一张网似地掏空,画面由大"满"变为大"空"。这种不无突兀的大地之网,总在这里或那里破损年,留下一片片空白的凝窦。我们于不期然间,被引入现代都市的格局之中,去面对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淘洗之后的某些都市的精神本像。我们仿佛和张浩一道行走在轻朗而又冷峻的都市世界里。

                                                                                   --许江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