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85美术新潮”后抽象油画首次全国性展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12-25 09:14:09 | 文章来源: Tom美术同盟

    “第三空间”亮相上海美术馆

    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承办的全国性抽象油画展——“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文本”,于12月14日起在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由殷双喜博士和荣剑博士共同策展,共邀请了32名在抽象绘画领域卓有成绩的艺术家参展,他们是刘迅、周长江、于振立、丁方、白明、王易罡、王利丰、王峥、王益辉、陈海、陈峰、沈克龙、刘辉、北水、孟禄丁、段江华、井士剑、庄吉吉 、杨识宏、林勤霖、黄拱烘、黄国瑞、李向明、李磊、贾新光、祁海平、缪鹏飞、周力、谭根雄、苏笑柏、张国龙、党朝阳。这些艺术家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河南、山东、河北、广东、湖南、江西、浙江、福建、黑龙江、台湾、澳门、美国、加拿大和德国,在地域上有广泛的代表性,在抽象艺术语言和创作风格上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85美术新潮”以来,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美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抽象油画一直顽强而艰难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开辟着自己的空间;特别是在“后89”以来,在写实主义油画和波普艺术被热钱大肆追捧的情景下,抽象油画一直试图用完全超越意识形态的艺术语言为社会公众创作新的视觉形象。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长期坚持抽象绘画,他们在抽象绘画语言上的不懈探索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代表着中国抽象油画的最高水平。如刘迅、周长江、于振立、王易罡、白明、孟禄丁等人,是中国“85美术新潮”以来最早从事抽象绘画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已经进入了美术史;祁海平、陈海、丁方、张国龙、段江华、井士剑则是学院实力派,他们在原先厚实的写实技能的基础上转向抽象的绘画语言,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刘辉、北水、贾新光、李向明、沈克龙作为职业艺术家,不为潮流和时尚所动,十数年坚持抽象绘画,在学术和市场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庄吉吉 、杨识宏、林勤霖、苏笑柏旅居海外,长期浸淫西式抽象传统,但绘画的语言和风格仍然保留着深厚的中国底蕴。

    虽然,中国的抽象绘画在这二十年里一直保持着连绵不断的势头,但在中国现有的艺术体制下,它始终是处在边缘状态,历次国内大展中抽象艺术作品所占比例都极小,更不用说有抽象绘画的全国性展览。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在为这次展览所写的文章中就特别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他认为,抽象艺术在官方大展中是难以入围的品类,在艺术市场上是乏人问津的“弃儿”,但恰恰是这种状况表明抽象艺术的学术意义就在于它既不屈就官方趣味,又不迎合商业选择的特立独行的品格。他由此断言,抽象艺术有足够的理由与包括写实和波普艺术在内的具象艺术并存同行,有资格在中国当代画坛占有自己的位置。正是基于相同的认识和理念,北京锦都艺术中心从今年起,用“第三空间”这个概念来界定抽象艺术在中国现有的艺术生态中的位置,该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荣剑博士在为“第三空间”所撰写的万字长文中,把写实油画称之为“第一空间”,把波普艺术称之为“第二空间”,而把以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称之为“第三空间”,并在这个主题下推出了中国抽象油画系列展。迄今他们已经举办了六次抽象油画的个展或联展,在业内已独树一帜。

    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这次抽象油画展,是“85美术新潮”以来国内首次全国性的抽象油画展,其学术意义不可低估。著名策展人殷双喜博士在本次展览的前言中写道:“在一个功利与效益至上的时代,抽象艺术使我们有可能通过对政治和商业的超越而获得人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解衣般礴’是当代艺术最为珍贵和稀缺的精神状态与创作境界。”他还特别强调 ,在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史上,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30年代以决澜社为代表的现代绘画运动,几与当时的世界现代主义艺术同步。80年代以来,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公认的抽象艺术重镇。此次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展,虽然不能说代表了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全貌,但我们可以从这32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一窥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现状,从中可以探寻中国抽象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路径。

    “第三空间”抽象油画展在上海美术馆自开幕日起将展览至12月27日,然后从2007年1月18日起移师宁波美术馆进行为期二十天的展览,春节后全部作品在北京798艺术区继续展出。相信这个展览将为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动力。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中国抽象绘画展
· 无界进行 抽象当道
· 中国抽象水墨展开展
· 2006上海抽象艺术大展今在沪明圆文化艺术中心开幕
· 嘉德将拍“85新潮”美术名作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