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潘家园:“候鸟”摊贩的发财梦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3-27 21:57:28 | 文章来源: 北京商报
 
    有个流传很久的说法,是说周末的北京有两个地儿人气最旺,“一拨人在天安门广场仰着头看国旗,一拨人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低着头寻国宝”。而外国人到了北京城一定要做三件事:“爬长城,吃烤鸭,逛潘家园”。地处东三环南路的“潘家园旧货市场”,真的有这么大份儿吗?

    特色理由

    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潘家园的货色其实林林总总,旧货一说实在相当勉强,仿古家具、字画古籍、玉石玛瑙、瓷器钱币;暗红色的旧梳妆匣子、青白色的观音罗汉、银晃晃的苗家饰品、挑花绣朵的彝族服饰、大红大绿的皮影行头;这边旧唱机泛着铜锈,那边就码着各式版本的“红宝书”……在这里,年代不详似是而非的旧货固然不少,锃明瓦亮的新货更是乌泱乌泱。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在这里大大方方地摆着,如果非要归纳出这些物件的共同性格,大概可以用稀奇古怪来概括。

    买卖火爆亦假亦真

    其实用市场管理人员的话讲,“现在潘家园卖的是工艺品,不是古董,东西在潘家园没有真假,只有新旧。”且不说现在出入潘家园的行家真正有几个,只看这市场内沸沸扬扬、摩肩接踵,一般人都会觉得兴致盎然,按捺不住脚步。真货的比例,看旧还是看新,恐怕都比不上那份蓬头垢面、沙里淘金的乐趣,而一般常来这里的市民,逛的成分也远大于淘,真正为那些字画瓷器是旧是仿、珍珠是不是涂了荧光粉、水晶洞是不是染了色着急上火的人不多。

    旧货传奇造星工厂

    潘家园的老故事,以一夜发迹、捡漏暴富、有一搭没一搭站地摊的老头老太太现在身家数百万的为主。据说曾有农民用马车拉货至此,有人对车轱辘感兴趣,要买回去装在酒吧墙上,于是这农民就把马车卖了。不出俩礼拜,各式马车在潘家园炙手可热。如今在香火冷清的佛像店门前,在一大堆绣花鞋、虎头枕中间,仍能发现簇新的马车轱辘,开价200元。

    在二层小楼的“文革”遗物店,堆积如山的都是看似曾被送进废品收购站的货色:小人书、红袖标、“文革”信札,成摞的批判、总结、交代、揭发;用塑料膜包裹服帖的1971年的月历牌、“80后”们满月时肯定玩过的小鸡开壳;这边的海报是“无产阶级在毛主席的带领下阔步向前进”,那边是一大堆文件在“炮打司令部”。

    如今,“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海报)一张开价400元,当然也不会有人指着那上面1毛2分的原价和摊主较真儿。

    潘家园是张老照片,在回忆快要撒手的边缘把那些念想又抓了回来。如果没有潘家园,那些古旧的柴木家具当劈柴烧了也就烧了;那些1毛1斤进去的文件、信札、历史档案再也出不了废品回收站;而那些少数民族流传几代的手工礼服将永远消失在云贵的深山。

    特色场景

    9点三轮车位满员

    由于一个礼拜只有周六周日是正式的地摊交易时间,所以多数日子潘家园偌大的中庭里没几个人影,青砖绿地悄无声息,像刚刚清过场的大观园。即使是固定的商铺也常只留下个小伙计看店,有的干脆锁门,窗上别个名片:“有事儿打手机”;而到了周末,上午9点潘家园门口的三轮车位就已然满员,每辆车都是后轮沾地、前轮高抬,一水儿斜搭着码好,完全是一副见缝插针的多米诺骨牌。待得你挤进场去,只见人头攒动,鼎沸处3000多个摊位珠串相连。遇上大风天,逛客们一面在人海中侧身而过,挤过中国人、外国人,绕过大背包、小拖车,一面自言自语地嘟囔:“这么大风还这么些人。”

    特色人群

    候鸟摊贩人数过半

    潘家园的近万名商贩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近至天津、河北,远至西藏、新疆,包括汉、回、满、侗、维、鲜、苗、蒙、藏、土家等10余个民族。

    专营新老刺绣、银饰、手镯的龙贵嫂来自贵州苗家,算是潘家园的新住户,只能从别人手中转租“非黄金时段”的摊位,一米见方不到的地摊,“周四周五一天25块,周六周日一天200块”。“男人在家里把手镯发过来,我在这儿卖,平时这里不让摆摊的时候就在街边卖。”像龙贵一家这样女人到北京打头阵,男人在家里种地、带孩子、收银器旧货的摊贩在潘家园比比皆是,大棚地摊就是他们在异乡落脚的第一站。

    而倒腾水晶起家的王君好一家生活则要规律得多,周四早晨到了摆摊,周日晚上撤摊就走,这对来自东海的夫妻已经这样跑了整整8年,像这样“周末潘家园摆摊,平日里回家进货”的“候鸟”摊贩在潘家园占了一半还多。

    历史溯源

    风雨地摊到仿古城垣

    潘家园旧货市场起源于1992年上半年,当地下岗居民在现址西南的马路牙子上摆摊,把家里的旧家具、旧电器拿出来卖。几个摊,几十个摊;自行车来,自行车去;面前一块破布,布上摆着破旧钟表、收音机,一站就是一天。

    当时的潘家园地处荒凉,监管不严,红桥、天坛附近倒腾工艺品的商贩迅速迁移过来,两年下来有了几百个摊。

    1995年,潘家园摊位逾千,街道办开始介入管理,引导摊贩腾开马路,退市进场,以“旧货市场”的宽泛概念罩住了“杂货”、“工艺品”、“古玩”等等。

    1999年朝阳区投资2000万元改造潘家园,建起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仿古城垣,实行店堂式经营。“城内”保留4个钢架大棚,周四周五零星集市,周六周日聚集地摊。

    潘家园最具传奇色彩的“鬼市”现在依然保留,周六和周日都开,只是憧憧人影与捧着古董站街的传说已相去甚远。

    目前潘家园市场年成交额约在4亿至6亿元,市场管理收入超过1000万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中国北京 潘家园
· 数万件民间藏玉汇集潘家园
· 潘家园旧货网上就能淘 特色文化周期间正式开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