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雪晴时》 陈履生作品
由广东省美协、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广州画院、《中国美术馆》编辑部、《当代中国画》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疏影暗香――陈履生、冯少协水墨油彩梅花展”前日至6月29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该展览展出陈履生、冯少协两人以梅花为主题的近作四十余幅,一个是作水墨梅花,一个是作油画梅花,一个是来自北京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的美术大家,一个是来自佛山曾以《关注中国文化市场》和《中东的鸽子》著称的油画中坚冯少协,因“梅”缘聚广州,他们展后更双双聚会广州画院专业画家李东伟的画室接受记者专访,展开了一段北京、广州、佛山的南北佳话。
话“梅”:墨意、色彩各表一枝
记者(以下简称记):南北名家画的“梅”有什么特色?
陈履生(以下简称陈):我的“梅”花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画梅技法的现代含蕴走向,而冯少协的“梅”花,研究的是西方油画技巧的中国“梅”韵解读,走的是中国“梅”写意笔法与油画写实造型的结合,是一种开荒者思想。
冯少协(以下简称冯):我个人的“梅”作品在色彩写意之余,尽量靠近中国的审美底蕴即“梅花”含育着中国文化中的君子品格。然而感觉中我的画色墨含混、流光溢彩做足之余,与陈老师的那种极富现代感的“梅”韵构图,品起来真是活姿姿的两番风韵。有评价说陈老师的梅以清新直立的姿态敷以疏笔淡墨,中国水墨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疏影淡泊的写梅风格,是新的“梅花谱”。
记:行家常说北方美术清丽淡雅,最见学术功夫,而南方美术浓艳华丽,博采众家所长。现在南北区分还那么明显吗?在几位看来广东美术现在是一种什么状态?
冯:我身居佛山,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重大题材的创作,曾举办的《关注中国文化市场》和《中东的鸽子》个人展引起了文化界、文学界、美术界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我的这种追求说明了一个小道理,就是广东美术还是会拼命去挤出学术界,眼光早早瞄向国门以外,但另一方面,因为博采众长,也让我们的美术界“模仿”成风,所以我个人特别呼吁切入当前时代的作品。
李东伟(以下简称李):我始终觉得,中国美术还有四个层块的区域特征:北京的以重头学术和权威策划为重;江浙的以传统笔墨、守住心中那一山一水为特色;西南近来提了个“大西南”概念,准备以油画等根深资源来延伸;南方的广东美术现在则处于一种兼收并蓄的较杂状态中。而广东美术还没有文化点子,自“岭南画派”之后,有必要再上升到某一种理念主张和文化主张。
陈:我感觉经济的一体化带来了文化差异性的不断缩小,现在中国与世界、南方与北方的“界限”都在进一步模糊,我觉得以后如果再出“岭南画派”这样以地域性为分别的文化主张,是不太合美术规律了。但我们还是要有时代代表作,“岭南画派”曾达到高峰,出了像汤小铭《永不休战》等时代画家和作品,现在我觉得广东美术的优势仍然存在的,但没有像“岭南画派”年代一样有一批时代画家画作。
话“市”:要懂得“押宝”发展
记:广州上半年股市挺、画市低迷,感觉近来广东美术馆、广州艺博院的展览比去年数量也大降,很久没有热闹过了,而广东画院等专业院馆却异军突起,短、平、快的展览如春笋浮现,画廊、个人展馆方面就在整合多种艺术资源为一体,还结合民间工艺品、行为艺术等一起推出展览,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的是“买画不如买人”,他们对画家的过度市场包装引来美术不健康发展的指责,这种广东艺术市场的现象,你们怎么看?
陈:你提了一个好问题。北京中国美术馆去年展览有140多家,今年情况感觉也肯定要淡下来,这就牵涉到美术馆的功能层面问题。本月26日将在深圳召开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探讨的就是美术馆的工作重心问题。事实上美术馆有更大一部分“学术博物馆”的功能,我们现在的美术馆应该注重展览的学术性与藏展品的国际性和经典性,所以美术馆展览数量降下来,是健康的。
而像画院这样发挥着“专业展览馆”功能的机构,就应该流动性强一点,多关注和推出中青年美术的时段创作状态。看来广东艺术品市场调整,展览的功能态势也有了个好势头。
至于你说的艺术市场的规律放到哪都是一样的,“买画不如买人”全世界都存在。不否认我们的艺术品市场有不良性发展的东西,但有一定“投机”的市场永远是对的,我们艺术也要有个“押宝”意识,只要坚信“好画好价”,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家,确实应该推向市场,不用担心过度泡沫,因为没有实力和理念,画家的艺术是怎么样也包装不起来的。
本报记者 陈志凌
名人简介:
陈履生,画家、美术理论家,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学术一部主任、《中国美术馆》月刊常务副主编、《当代中国画》月刊主编;
冯少协,油画家,现为广州画院画家、广东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其以油画材质以梅花作为主题创作展示,在中国美术界堪称第一人之举。
李东伟,国画家、油画家,广州画院专业画家。
《流香映水》 冯少协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