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当代艺术的面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5-29 12:42:18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1

  无论当年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处于何种境况,但现在都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前卫艺术发生与发展(诸如,“非时效性”且通常有意带有“文革情结”的政治波普、体现个人内心荒凉和对社会结构失落的积极反叛的玩世主义,以及努力展示中国式过去和即时发生并相互置换在一起的病态社会文化和现象的艳俗艺术等等),以及“利用大众文化和消费形象的后现代艺术样式”(诸如,70后、“卡通一代”)的20年,其实是中国当代艺术架构整体性的卖给西方的20年。

  中国当代艺术都试图在西方标准的大秤上称出自己是几斤几两。无论多么年青气盛冲动无比的中国当代艺术到头来走得最可行的道路似乎只有一种即:唯西方为标准才是最有前途的方向标。

  中国当代艺术得以顺利发展,很大程度首先来自西方不适时宜的“鼓励”,也可以直接的说,是他们一手伺养而更贴近实际情形。在这条道路上,诸如,据美国纽约记者统计,中国大概有80-100位国际化的艺术家,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前商业时代”的收购手——宋伟们的精神出乱,同样都已经不能再准确说明问题了。

  中国当代艺术中最令人瞩目的中国前卫艺术,已经被人工的简化为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主义等等长期停滞不前的当代艺术。

  某些艺术家的精神荒芜、艺术操盘手的功利扬名心态,中国当代艺术相关机制反应的迟钝,都给中国当代艺术设置了不那么直接体现当代艺术真实的“障碍”。

  最为麻木的状态是,中国当代艺术从一开始就非常主动的并入了别人的轨道,成为了西方艺术的东方区域的变种。在西方提供技术标准的规范下,中国艺术家开始卖力的生产 “老化”的当代艺术作品,也从此落下了被无数人诟病的罪责。

  诸如模仿、移值、嫁接、剽窃、重复等等对艺术创作而言最致命的词汇,都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显著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发生、发展、转变、变异的20年,无论是前10年集中火力体现在架上的“政治符号”,还是10年之后大力倡导多元化包括雕塑、行为、装置、VIDEO等等在内的 “商业元素”等等,都无法改变被西方标准牵制的命运。

  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20多年的社会背景,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短暂政治风波,其二是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潮流,其三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个性生活和消费的阶段。

  也正因为,这20年多来,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太多实用主义的“点子大王”。2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碰到了一种几乎荒谬的景况:中国当代艺术好象像犯了错误似的,哭着喊着要回到学术的层面上来。

  中国当代艺术的“各个环节上都欠缺责任感”。诸如,艺术家先天性的营养不良、展览机制的不合理、批评层面的利益缠绕、基金会制度的欠缺、画廊机制的落后、艺术品市场的不成熟、意识形态的干预等等,都让中国当代艺术蒙上了一层“水货”与“伪中国真实的当代艺术”的感觉。

  中国当代艺术的出生、落地、成材、壮大都“老实巴交”和仓促之间带上了西方的面具。中国当代艺术从当初激烈的内部解放开始,到随后被纳入西方标准的管制范围和狭仄的经验判断内,仿佛像黄健翔解说门似的西方灵魂附体一样难舍难分紧密联系在一起。

  2

  目前,当代艺术市场越演越烈的炒作大势下,这种本质上已经停滞不前的10多年黄金阶段的前卫艺术,仍然将发挥它强大的辐射能力中的具有高度危险副作用的一面。

  一方面,功成名就且最早代表着中国当下的新艺术发展成果的“前卫”艺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形和无形的阻碍中国当代艺术回归到一条正常的具有中国真实属性的当代艺术探索的道路上,重新回归到精神性自觉寻求和灵魂性深层拷问的道路上。

  另一方面,更多为西方制作且取得非凡战绩的“前卫”作品的“生产和营销”模式,已经被“商业、互联网、美少女、变形金刚、卡通、汉堡、NBA、电子游戏、同性恋、异装癖、时尚生活方式”等改装过思维系统的年轻艺术家更加变本加厉的利用,以求最快速度的直通西方趣味。

  于是,机会主义与时尚庸俗化盛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只剩下借口和一堆和艺术无关的理由。

  在艺术市场被换醒之后,现在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乱世”时期。各种大鱼小虾们都在这个舞台上重手施展法力,以求得到正名。从个体价值论上而言,这确实都没有什么疑异。

  但是,令人值得警醒的是,中国当代艺术正走在一条被各种拿来主义的囫囵吞枣的元素消解的道路上。

  消解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唯一的画面潜台词,只剩下:似乎是全球统一的国际化背景、似乎只是物质消费的情形、似乎只能传递都市化个体生存的状况;外加些常规性的“大主题”,诸如,环境、空间、环保、战争等等,中国当代艺术就这样在被西方艺术抽走精神脊梁的背景下,大批量生产出了要令举世都瞩目的兴奋型中国特色“产品”。

  中国当代艺术的貌似多元,其实是单一;它的繁荣,其实是它的提前衰退;它的先锋,其实呈现的只是它的滞后。

  经过20年充分运动的中国当代艺术,却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在现实面前,可以断然的抛弃了理想;在主流意识面前,可以毅然的放弃了独立的世界观,在公共空间面前,可以轻松的舍去个人自由。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牟林童个展
· [专稿]尽我所能,重建希望活动现场
· [专稿] 身体·想象·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