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市场的造假之风伴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一度甚嚣尘上,史国良打假、韩美林打假、陈逸飞遗孀指假案,都因艺术家的大腕身份备受关注,每一次打假,都能成为业界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近日,由于“假画太多了,忙不过来”而很少打假的吴冠中终于按捺不住,在藏家苏敏罗所购《池塘》上提笔写下“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再度掀起轩然大波。
在许多人眼里,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真伪有绝对发言权,然而,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却不这么认为。总是语出惊人的马未都日前抛出“艺术家最好不为己作掌眼”的言论,其主要观点是艺术家本人和艺术家亲属,作为相关当事人,依照司法常识,对书画真伪的鉴定,应该主动回避。
“谁能保证艺术家不撒谎”
相比国外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不予评论的现象,国内的许多艺术家更倾向于挺身而出打假。马未都认为,艺术家对进入流通领域的作品品头论足,是一种无知和不光彩的行为。
马未都指出,由当事人自己鉴定或亲属鉴定作品真伪,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某些画家成名后,觉得当初默默无闻时的作品水平一般,不愿承认是自己的作品;还有些人因为当初作品卖得便宜,某种阴暗心理作祟,不想让别的投资者拿到似乎本该属于自己的巨额财富,从而咬定别人手里的是假画。另一方面,在艺术品市场中,只要关系过硬,鉴定费够高,艺术家亲属将赝品鉴定成为真品的现象屡有发生,甚至有些艺术家亲属受高额利益驱使,参与协同作假。
“艺术家最好不为己作掌眼”的观点甫一抛出,就引起激烈争论。很多网友认为,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原因在于没有人比艺术家本人更了解自己的作品;不少网友则认为,艺术家也是鱼龙混杂,谁知道艺术家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呢?
艺术品市场的复杂性导致了艺术家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依照逻辑不难推断,如果艺术家说谎,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将真作假,会给无辜第三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势必把书画市场的浑水搅得更浊。
真伪评判权交给司法机构
记者了解到,艺术品鉴定领域之所以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书画市场缺乏一套公正权威的书画鉴定体系,缺少令人信服的权威鉴定机构。虽然近两年书画投资发展迅速,但权威的鉴定机构仍是寥若晨星,这与急速膨胀的收藏市场形成鲜明反差。
在以往的书画鉴定中,鉴定家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鉴定结论一度举足轻重。然而由于书画鉴定主观性强、弹性很大的特点,不同的鉴定家对同一件艺术品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能否认,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而且专家也有可能受利益驱使作出违背真实的结论。所以,一些拍卖机构转而求助于画家本人或其亲属,有的拍卖公司甚至规定,凡是藏家送当代画家的作品上拍,需要作者本人确认,对于近现代画家的作品,需请画家亲属鉴定真伪后才能进入拍卖场。这就导致了鉴定家、艺术家、艺术家亲属、朋友、弟子、经纪人乃至艺术品经销商蜂拥而上参与“鉴定”的现象。
“艺术家仅是一个品牌,艺术品市场非常复杂在于许多人不是出于公心。”马未都强调,“艺术品的真伪不是客观上的真伪,而是司法层面的真伪。”
面对“冒牌”书画,即使对“打假”胜券在握,艺术家也应把评判的权利交给司法机构,是不是“冒牌”作品,艺术家自己无法鉴定。“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鉴定,不是谁发表一下意见就是鉴定了。”北京诚辉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岩认为,艺术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后,所有权关系就发生了转移,卖出作品后,艺术家只拥有著作权,艺术家有权利对作品发表意见,但那不能称为鉴定。艺术品真伪的鉴定应该找比较权威的鉴定机构,由该领域的专家出具鉴定意见,而不是由艺术家本人越俎代庖。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真假的论断在法律上不能成为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