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现代化与民族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1-03 10:16:36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5,另一种声音

  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内“自由主义者”和“新左派”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争论,对亨廷顿、赛义德们的宏观叙事已经听得太多。不妨听听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声音。我说的是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iosa)关于全球化与本土民族主义的看法(在美国Cátedra Siglo XXI 系列讲座上发表的演讲)。我不赞成他的全部观点,但他确实展示了一种跳出知识分子圈子的视角,请容许我摘引他简单直率的言论。

  “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控诉完全是出之于误导。事实上,全球化并不会窒息本土文化,相反,它将把本土文化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禁锢中解放出来……过去曾经赋予人类各民族和种族多样性的节日、服饰、习俗、仪式、典礼、信仰正在趋于消失……地球上所有国家都在经历这种变化进程,只是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不过这种变化却不是源于全球化,相反它是导源于现代化,全球化只是其结果而非原因。当然,这一进程确实令人悲伤,过去的生活方式的消逝的确能令人伤感怀恋,尤其是我们舒舒服服地站在目前很优越的立场上看,那些逝去的东西蛮有娱乐性、原始性、色彩也很丰富。然而此一进程乃是不可避免的。古巴、朝鲜等极权主义政权担心哪怕是一点开放都可能毁灭它们,所以他们紧紧地禁锢住自己,发布各种禁令,严厉查禁任何现代性。不过就是他们也无法阻止现代性的缓慢渗透及其所谓的文化身份的逐步瓦解。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唯有像遥远的非洲或亚马逊部落那样,决心生活在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切断与所有国家的联系、实行自给自足,才有可能保持其文化身份。而要如此维护其文化身份,则必然导致这个社会退回到史前生活水准。”

  他以所谓拉丁美洲人的“文化身份”为例,分析了这一说法的虚伪。他认为作为民族主义基石的所谓“集体性身份”,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虚构。在多民族的拉丁美洲,印第安人、西班牙人、非洲黑人,都声称只有他们才能代表真正的拉丁美洲文化,不同来源的拉美人都觉得自己的文化正在受到同化和伤害。集体身份只能使个人的自由选择受到压制,“拉美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有多种文化身份,没有一种可以宣称自己比别的文化身份更合法或更纯洁……我们有如此之多的文化身份,没有一样可以说自己是根本性的。而此一现实,与那些民族主义者的说法相反,其实正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全球化并不会使本土文化消逝,在一个全球性开放的框架中,本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和值得保存的因素,都能找到适合其繁衍生息的沃土。”应该承认,这种思路对于多民族的中国,特别是对于经过融合多种多样的因素之后,才发展到现代形态的中国艺术来说,不是没有任何启发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从知识分子或者政治家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普通人的现实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确实,现代化使多种形式的传统生活消失了,但与此同时,它也提供了种种机遇……正因为此,当人们拥有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的时候,有时会毫不迟疑地选择他们的领导人和知识分子中的传统主义者正好反对的东西,即选择现代化。” 中国的现实情况已经证明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而在我们的理论家中,对普通人现实文化利益的关注,往往并不是立论的出发点。

  马尔库塞在他《单面人》中曾经嘲讽他周围的人们对物质福利的追求:“人们在他们的产品中认识了自己,他们在汽车中,在高保真收录机中,在错层式居室及厨房设施中发现了自己的灵魂……人们满足于这种虚假的表面的幸福,无法从这种“舒适、温和、合乎情理且民主的自由”中挣脱出来……他的嘲讽不乏理性的深刻性,但如何将他的思考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为维持生存而寻求基本的粮食和饮水的人群的心境联系起来?这是我的又一重困惑。

   上一页   1   2   3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红门画廊展览
· [专稿] 玉兰堂画廊——赵亚南个展
· [专稿] 巴黎·北京摄影空间展讯
· [专稿] 陈丽云——编织对话
· [专稿] 子夜——张卿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