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当代艺术界可谓异彩纷呈,但上下半年的遭遇却有如天壤之别。炎热的9月,各大双年展、三年展、博览会的“集中”开幕使得当代艺术的发展冲向一个浪尖,然而,在这种繁荣表面的背后,却也隐藏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对市场的过度依赖,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下半年的当代艺术遭遇市场寒冬的时候,便显示出其极度脆弱的一面。与当代艺术的起伏跌宕相比,2008年的美术批评相对稳定,诸如“第二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北京)、“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高峰论坛”(北京)、“中国艺术会议”(英国牛津)这些都是其中的亮点。总体看来,2008年美术批评值得肯定的一面是批评家们对“市场”负面影响的警醒,值得反思的一面是,美术批评的建设和发展尽管稳定,然而却显得相当缓慢。
第二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
第二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的召开可能是今年美术批评界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今年的年会主题与美术批评自身密切相关:“艺术批评的精神品格与学术形象”。这一届的轮值主席,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提出该主题,也是针对着中国美术批评自身发展和建设方面的问题而设立的。该主题下设五个议题,分别是:一、批评家身份的自我言说;二、当代艺术批评的思想资源与运用方法、三艺术批评的学术规范与写作方法;四、艺术批评的价值判断与多元论思考;五、艺术批评与艺术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些议题涉及到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中的若干问题,尤其是批评家身份、批评方法、批评的价值、批评与市场的关系都很具有现实意义。来自国内各个地方的批评家们就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确实也值得予以高度的关注,而批评的语言暴力和学术规范则是讨论的焦点之一。
对艺术资本的探讨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直到1990年代初,都很少涉及资本和市场,而在2000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神话使得这个话题成为所有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美术馆和机构从业人员的焦点话题。而美术批评自身在遭遇这个前所未有的冲击之后,也开始从各个角度对该课题予以关注,引起了相当争论。从2007年美术批评家年会上“抵抗资本强权”和“与资本博弈”辩论开始,直到今年“艺术市场毁坏了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拯救中国当代艺术”两种针锋相对观点的大讨论,对该主题的探讨逐渐进入白热化状态,而相关的论坛和会议也频频举办。今年6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在该论坛上,专家们不仅从技术层面上探讨了艺术市场的发展和艺术资本,也从文化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了艺术市场空前繁荣给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在今年金融风暴开始显露之时,798艺术中心举办了“艺术与资本论坛”,主题为:“问题是什么?”主办者将这个敏感的话题抛给了与会的批评家。与会者大多对艺术市场的繁荣带有一种质疑的态度,认为艺术市场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发展动力,但也在相当程度上侵蚀其纯洁。在年底的12月,金融风暴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已相当明显,而此时,由中国文化部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同样将此作为论坛的主题。在该论坛上,部分评论家提出了要规避艺术市场对艺术发展的消极影响,建立艺术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良性发展制度。
青年批评家的凸显
纵观2008年的艺术批评实践,相当有价值的观点和活动都是以青年批评家为核心的。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段君在第二届美术批评家年会上提出“向老一辈批评家告别”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个尖锐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年轻批评家的能量。今年年初在墙美术馆举办的“新锐批评家论坛”是各地年轻美术批评从业者的一次聚会。在该论坛上,青年朋友们以“新锐批评家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艺术与传媒”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交流。尤其是在如何看待和判断同龄人的艺术创作方面,青年批评家们进行了非常深入和贴切的论述。中央美术学院也在今年设立了“青年艺术批评奖”,并在9月举办了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的研讨会。中国的美术批评人才大多是由学院培养出来的,而中央美术学院设立的奖学金和举办的研讨会则是培养青年批评家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研讨会上,青年批评家们对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对不同的主题进行的研究进行了呈现,彼此间也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论和交锋,一反“其乐融融”的“美术‘赞扬’研讨会”,让人耳目一新。12月,由美术批评家网和艺术批评家沙龙联合举办的“首届青年批评家论坛”则召集了十余位活跃于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界的年轻批评家共同探讨了“当代艺术中的个体经验”,对这个虽然并不大,但却相对新的主题进行了不同层次和角度的论述与评价。
艺术媒体与艺术批评
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艺术杂志和网站在数量上就进入一个迅速增长期。这一点不但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了批评家成果的展示机会和读者的阅读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美术批评的风格和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年年底,定位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平面杂志已达40余种。一方面,这些不断激增的媒体给美术批评家的成长和艺术评论的发表带来不少益处,但另一方面也在“自律性”方面对批评家形成牵制,而网络媒体在方便美术批评传播的优势之外,也不断地滋生出各种语言暴力。譬如,某些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在向批评家约稿时,刻意强调“批判性”。美术批评的批判和监督功能本无可非议,但刻意去强调和放大这一点,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取消艺术批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造成“抡大棒”式的暴力批评。
总的说来,2008年的艺术批评相对平静,缺少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文章。美术批评界共同关注的一点是加强自身发展。但是在加强美术批评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与艺术市场的关系方面,尽管市场在某些方面对美术批评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但美术批评必须拒绝成为艺术商品流通和资本链条中的一环,批评家也需要更多警醒,保持作为一个中立者和价值评判者应有的操守和公正性。美术批评有它的范围、功能、品格和学术规范,美术批评并不是万能的,恰如美术批评家邵大箴教授今年年初本报上发表的《美术批评要把好尺度》一文中所言:美术批评家作用有限,批评要把握好尺度。 |